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美国“汉语热”不断升温 传播汉语的民间力量增长

2011年11月01日 09:0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美国“汉语热”不断升温传播汉语的民间力量增长
约翰·伊顿小学的一份学生作品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一名三年级学生跟着老师用汉语数数。

  近年来,美国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数量快速增加,已有4000多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中小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6万,是6年前的8倍。高校选修汉语的学生人数稳步上升,奥巴马总统关于未来4年内10万美国学生留学中国的倡议正在组织落实。汉语教学发展前景乐观,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挑战。

  走进约翰·伊顿小学

  张 旸 范丽雅

  约翰·伊顿公立小学位于华盛顿特区西北部,这里从2007年开始设立汉语教学项目,是较早与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建立合作,展开汉语教学项目的学校之一。在约翰·伊顿小学,中文是最重要的一门外语课程,从学前班开始至小学五年级,学生们每周至少要上一节中文课。

  日前,笔者走进这所小学,参观了汉语教学课堂,采访了校长、老师和家长,与孩子们一起感受这份浓浓的“汉语热”。

  在校长室里,墙上贴着彩色的中文“约翰·伊顿欢迎您”,以及校长的中文名字“戴尔·曼恩”。学校的走廊上,中国文化元素比比皆是:带有中国风的学生剪纸作品、大熊猫的可爱涂鸦、算盘的介绍、青花瓷和中国结的照片……看到有中国人来,孩子们都露出笑脸,热情的和我们打招呼:“你好,你好!”

  走进一间三年级的教室,记者看到不仅有穿着中国服饰的洋娃娃、七巧板等教具,连课程表和教室纪律都是用中文写的。有心的班主任老师,在每个学生的作业本封皮上,写上了他们的中文名字,像“杰西”、“阿历克斯”、“麦可”等等。得知记者从中国来,学生们特意为我们集体演唱了儿歌《两只老虎》。

  在约翰·伊顿小学任教的国家汉办公派汉语教师韦薇说,学生们对学习中文很有热情,虽然目前有一些汉语教材可供参考,但一般她都是自己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既让学生们尽量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也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记者旁听了韦薇老师给一年级学生上的汉语课。“十一、十二、红色、绿色、猴子、蛇”孩子们围着老师,用中文说出数字、颜色、动物等。一堂课下来,学习气氛很活跃,每次老师提问,几乎所有同学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流露出对学习汉语的浓厚兴趣和热情。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教授一些数字、天气、水果、动物等简单的词汇。到了高年级,就可以说些短的句子,阅读短篇的文章。应家长要求,有时我会教授孩子们特定情景下的中文对话,例如购物、问路、点菜等。”韦薇老师说。在学校里,校长、项目负责人和其他科目的老师也都积极配合韦薇老师的汉语教学工作。例如,有位班主任经常用英文给学生讲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中国传统故事,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

  为满足学生和家长对汉语教育的需求,韦薇现在不仅担任约翰·伊顿小学的汉语教师,还在自己工作之余到其他的公立小学做课后汉语辅导。另外,有些家长还邀请她为孩子做汉语家教。

  目前约翰·伊顿小学正在申请开办孔子课堂,以获得更多的汉语教学资源,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汉语项目。当被问及开设汉语教学的原因时,校长戴尔·曼恩表示有三个方面,一是社区内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年幼时接触到更多的语言,二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迅速、全球影响力不断上升,学习中文对孩子们的未来会有很大的意义,三是约翰·伊顿小学本身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全球竞争力,因此越早让孩子接触英语以外的语言越好。

  中文教学已经是约翰·伊顿小学的一大特色,成为有些家长为孩子选择这所学校的原因。一位学生家长向记者表示,让孩子学习汉语是出于对孩子未来的考虑,因为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合作,特别是经济上的往来日益密切,学习汉语可能会有助于孩子的发展。

  戴尔·曼恩校长认为,在华盛顿地区,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小学校还不够多。家长吕德斯夫人对记者说,她和丈夫很是费了一番功夫才给女儿找到一所合适的有中文课程的小学。吕德斯夫妇在2006年收养了中国江西的一名孤儿并将其带到美国抚养。如今已经6岁半的女儿利伯蒂是约翰·伊顿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我和丈夫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女儿也很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所以我们想让她坚持学习中文,更加了解中国。”吕德斯夫人说。

  传播汉语的民间力量

  张 旸 范丽雅

  据全美中文学校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有超过400所中文学校。这些中文学校多为非营利性机构,由中国留学生、在美华裔人士自发组织创办,宗旨是联络、服务在美国各地的华人社区,弘扬中华文明,教育华裔青少年记住自己的“根”,帮助他们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促进美中教育文化交流和美中民间的友好往来。

  早在7年前第一家孔子学院落户美国前,由当地华人华侨创办的中文学校就已经遍布全美了。这些中文学校根植美国本土,不断茁壮发展,可称得上是海外传播汉语的重要民间力量。

  希望中文学校是大华盛顿地区规模最大的中文学校,该校创立于1995年,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6个校区,超过4000名学员的学校。“这所中文学校最初成立时只有二三十个学生,”希望中文学校盖城校区的前任校长王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希望中文学校主要在周末开班,教学以学生语言背景为依据主要分为两类,即纯中文班和双语班。其中纯中文班涵盖了学前班以上的14个年级,而双语班主要针对非华裔背景的美国青少年。除了中文,学校还为学生们开设舞蹈、管弦乐、球类和武术等有中国文化元素的课程。

  王鹏说,开办中文学校不能盈利,老师大多是业余时间志愿教学,虽然辛苦,但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一方面,要教育我们华裔的子女传承和保护中国的语言和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特性;另一方面,华裔青少年也是美国民众,尤其是美国年轻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有助于中美之间的民间交流。”他说。

  “近几年学习汉语的需求正在不断上升。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海外侨民的民族自信心也日渐提升,因此,他们更想把中国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传承给后代,同时也介绍给更多的美国民众。”王鹏表示,中文学校与美国当地社会结合更为紧密,也让美国人更方便地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

  由于中文学校完全是民间组织,现在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管理和教学方面的问题。王鹏表示,首先,中文学校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汉语老师;其次,在海外青少年汉语教学领域,缺乏专业理论的支持,教材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估、学生汉语水平的测评,这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研究空白。因此,有些教学并不能取得很理想的效果。“语言教学是一个涉及面广的领域,我们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能和中国小学语文协会等专业机构有更多的合作。”王鹏说。

  “大白熊猫”的汉语情结

  范丽雅

  哈里·马蒂森是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的哲学和文学教师。他真正开始学习中文是在59岁的时候。可是学习中文这个梦想,却早在他15岁时就已经在心底种下。当时有位老师把孔子、老子和孟子经典著作的英文版介绍给他们,年轻的哈里被老子《道德经》中无为、出世的思想深深吸引,于是下定决心要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不过哈里并没能实现这个梦想。后来他在纽约福德汉姆大学学习文学和哲学,毕业后作为摄影师在拉丁美洲工作了将近10年。“命运没有这样安排,而是把我送到了拉丁美洲。”哈里感叹道。

  从拉丁美洲回到美国后,已为人父的哈里曾找到一所周日开设中文班的高中,希望能实现多年的中文梦想,但后来却因为工作繁忙不得不放弃。直到2007年,哈里在网上无意间看到北京语言大学开设暑期中文培训班的广告。“招生广告上说不接受60岁以上的学习者,我当时58岁,我想我要尝试一下。”最终哈里被录取,作为一名学生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中文学习。

  采访中,哈里拿出自己在北语学习时所写的日记,里面清楚地记下了他学习中文的点点滴滴,包括第一节语音课上老师是如何教他们舌头定位的。“你好,很高兴认识你”是哈里学会写的第一句中文,他说当时看到自己竟然能写中文,心里非常激动。

  2008年和2010年暑假,哈里分别又在昆明和海口学习了几个月的中文。这期间,哈里曾到大理、丽江等地旅游。从丽江到北京的火车之旅被哈里形容为“美好的经历”。尽管路途遥远,而且坐的是硬座,但哈里说这次旅行使他接触到了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人民和民心是最重要的。”哈里说。

  哈里并没有正式的中文名字,他的一位中国学生的父亲在看到他之后,觉得他既高又白,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大白熊猫”,哈里很喜欢这个幽默的名字,而他家里也摆满了各种有熊猫图案的装饰物。

  现在哈里还是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学员,每周坚持上两个小时的中文课,“老师都很优秀,进程很快”,他非常满意目前的学习状况。哈里现在能认300多个汉字,但还不太会书写,只能用电脑通过拼音打字。当记者夸他“坚持不懈”时,他马上把这几个字打进了电脑,作为自己的词汇积累。哈里对自己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自己正在翻译《毛主席语录》,因为他对中国革命很感兴趣。

  “我今年年底还要去中国,最好去一个完全没有英语的地方。”哈里满怀憧憬地说。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华文教育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