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中国情 曾著书《汉字王国》

2013年08月01日 09:49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中国情曾著书《汉字王国》
这把微微泛黄的油纸伞是林西莉最珍贵的收藏。

  林西莉是瑞典著名汉学家,其著作《汉字王国》、《古琴》等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日前,人民网记者走进她位于斯德哥尔摩南部的家,听她亲口讲述自己与中国文化的不了情。

  庭院的一角种着中国竹子,如丝的古琴曲时常萦绕着细竹再向远处蔓散;别墅内的墙上挂着中国字画,书架上摆放着中国古籍,更为醒目的是墙角那把暗红色的古琴……自1961年初开始到中国学习古琴,到如今可以读懂甲骨文、金石文以及很多中文古籍,懂得“琴道”、说“弹奏古琴追求的是人琴合一的境界,是对自身的一种反照”。林西莉跟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古老中国的兴趣扎根于瑞典社会,其普及程度高于其他欧洲国家。18世纪瑞典商船来往中国,获利颇丰,引发一拨中国热。19世纪末开始瑞典传道士传道中国。当他们回瑞典时,四处讲学,介绍中国文化等。跟欧洲其他国家相比,瑞典是一个小国,扁平社会,阶层较少。普通大众都能听到这些关于中国的信息,引发对中国的兴趣。广泛而深入。从对中国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生于其他欧洲国家。如斯文·赫定、高本汉等著名汉学家都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中产生的。斯文·赫定小时候就培养了对中国文化的兴趣,长大后他到中国探险”。林西莉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一把微微泛黄的油纸伞。“我第一次和中国接触就是这把可爱的小伞,它是我妈妈还只是一个六岁的小女孩的时候一个传教士送的礼物,迄今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了”。

  6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相对封闭,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林西莉成为古琴研究会里唯一的学生。“在那里我遇到了研究会的老师们——溥雪斋、管平湖、查阜西、杨葆元、王迪等古琴大师,他们改变了我的一生。”然而1962年冬,在使馆工作的丈夫任满,他们不得不回国,“如果可以的话,我好想继续待在中国”。临别时,古琴研究会把明代古琴“鹤鸣秋月”赠送给林西莉,老师们还分别为她录下了经典的古琴曲目,供她回国后继续学习。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曲目都是那些已故大师们的绝版演奏。这也成为再版《古琴》的精华所在,更多人将有机会欣赏到这些“极其独特而曼妙动听的音乐”。

  然而在西方并没有很多人了解古琴。2006年,经过多年酝酿和对古琴的感悟,林西莉撰写了《古琴》一书,当年便摘得瑞典国内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奖。出版界人士认为,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古琴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后,该书是第一本系统介绍古琴的历史、琴律、美学和故事的书籍。它不仅有对古琴本身的描写,更有关于古琴之于古代文人生活的意义,关于古琴与人的命运,与音乐、诗歌的相互关联。

  除了《古琴》一书,林西莉1989年还出版获得瑞典奥古斯特文学奖的《汉字王国》。接下来,她要编纂的是一本关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老照片集,然后,她将把多年对剪纸的研究汇集成册。《汉字王国》她写了15年才完成,《古琴》同样也花了10多年的心血。古琴、汉字、剪纸这些在读者眼里相距甚远的文化,在林西莉的笔下都得到了很深刻的阐述,“这些艺术都是息息相通,相互关连的。我在汉语教学中,常会拿古琴做例子。反之,音乐等文化的背后,汉字的影子无处不在”。她打开《汉字王国》,里面的关于鸟、鱼的插图,用的是中国传统剪纸来形象地表达象形文字。“你看这鸟形剪纸,跟汉字的鸟多么相像。剪纸就是对各类形象的提炼和抽象,跟汉字非常类似。都是古代中国人对外在世界的认知。还有中国的书法、中国画,画竹子,都是既抽象又具体,富有表现力。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我这个外国人而言,一切都是那么神奇而新鲜。无论从其中的任何一个领域深挖下去,都会发现一个崭新的领域。琴棋书画互相关联,和谐共处,共通。每个字、每个琴曲、每个剪纸后面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为了写《汉字王国》,林西莉前后数十次到中国进行调查研究,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工地上找寻那些汉字最初的故事。一次,她在北京看过一个安塞地区的妇女剪纸展览,感到非常震撼。于是,她专程到安塞找到那些民间剪纸艺术家。其中一位年纪很大行动不便的老人,把自己所有会剪的花样全部剪了,让儿子带给林西莉。“大家都说剪纸过时了,但我就喜欢这样的东西”。目前她已收集了150多种不同的剪纸。“这些都是我留给自己的中国记忆”,只是 “我得快点把它们写下来,因为我已经老了。”

  《汉字王国》中文译者李之义说,“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字的作品,但内容却关系到整个中国文明史” 。自1989年出版以来,被翻译为英文、德文、芬兰文、法文,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社会、学习汉语的流行读本。该书不仅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带动汉语学习和研究的新高潮,同时译成中文后,在中国引起轰动。前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同志看到该书后说,“最近读到瑞典学者林西莉写的《汉字王国》一书。她在引言中特别指出,从汉字的象形结构中去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就能从汉字的形象中悟得其意蕴,也就能更加理解和记住汉字。她的见解确实很有道理……汉字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统一的重要特征,是最少争议的连接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和文化标志。”(

【编辑:范超】

>华文教育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