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五经”的翻译所想到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由“五经”的翻译所想到的
2009年11月05日 17:02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据报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近日在京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共同翻译“五经”,并计划在3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

  所谓“五经”,是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的约定俗成的叫法。“五经”是中国最古老、最神圣的典籍,两千多年来,“五经”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思想体系形成和帝国体制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很多世纪以来国家科举取仕的考试科目。这些典籍虽然谈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都遵循着共同的理论基础,秉承了相同的价值观念,对后人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比如《周易》,就素有“大道之原”的称谓。可毕竟年代久远,又加之“述而不作”、“微言大义”等特点,上述经典常常被后人视为畏途,甚至避之唯恐不及。所谓的“古文今译”,也多有言不及义之处。由此也就不难想见,“五经”要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难度着实是不小。

  但正如著名作家韩少功近日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文化地位和大国地位确实不相匹配”,而对外汉语推广就显然是对中国文化实力的一种检验、一种挑战。一些国家在增强经济硬实力的同时,都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及其在国外的推广。韩国政府在扶持影视行业这方面就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然后再通过这些载体传播本国的语言文化,并保持较大的力度,“韩流”在我国的出现就是其成功的重要标志。日本文化来源于中华文明,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二手文化”,但是日本人很懂得把握机遇,以其高超的手法巧妙地利用“日语热”推销本国的文化,致使许多西方人竟相信日本文化代表了整个东方文明。而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却仍然不太为世界所认知,“养在深闺人未识”。有识之士认为,汉语作为文化的有力载体,应当利用近来的全球“汉语热”这一契机,以期扭转这种在“孤芳自赏”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闭塞无益的局面。

  自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种迈出去既需要底气与自信,更得讲究方式和方法,尤其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独到要领。唐代的玄奘法师,他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在长安的大慈恩寺,共翻译佛经1300多卷,同时,又将《老子》等中文经典译成梵文,在印度等国广为流传。而刚去世的英国知名汉学家及红学家霍克思,则被公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最受认可的英译者。霍克思曾强调:“《红楼梦》中涉及的一些中国古典戏曲、古书、诗词典故和民间俗语,这些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完全陌生。若仅仅在译本里加个脚注的话,那会令读者如同戴着脚链打网球一样的别扭。所以我将原著中的中国文化部分单独提出来加以介绍。”深有体会又用心良苦,往往也就卓有成效。(金星)

    ----- 华文教育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