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暑促遭遇寒流:说市场已见底为时尚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IT暑促遭遇寒流:说市场已见底为时尚早
2009年07月27日 10:40 来源:电脑商情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5月份:50K;6月份:40K;7月份:30K(截至26日)。这是记者日前在南方某笔记本电脑总代处看到的最近3个月的内部销售统计数据。

  五六月是电脑市场的传统淡季,素有“五穷六绝”之称。

  从7月开始,电脑市场便迎来传统的旺季,俗称“暑促”。然而,这个7月,笔记本和显示器等主流电脑产品销售业绩却让人大跌眼镜——不如五六月份传统淡季。

  “传统暑促的销量还比不上五六月份淡季,这种情况是我在电脑市场十多年来头一次遇到。”华南某品牌笔记本总代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的IT市场总是让人琢磨不透。”

  暑促不如淡季

  此前饱受淡季之苦的大批经销商如今开始对暑促倍到失望。经历漫长的淡季,不少经销商押宝暑促,希望暑期有一个好收成。然而,7月份,尽管是传统的暑促旺季,市场并未见“旺”。

  连日来,记者在南方各大电脑市场发现,在厂商大张旗鼓的暑促宣传攻势下,电脑市场的消费者甚是稀少。中午时分,本是电脑市场一天中人气最旺的时候,记者发现,此时进入电脑城的,除了避暑——躲避外面高温的人流外,直接的购买者为数甚少。

  在百脑汇等多个电脑市场,占据一楼黄金铺位的笔记本档口,不少型号产品均打出低价促销的旗号,但亦少人问津。有趣的是,正面临退市的山寨本也在电脑城入口处大搞促销,然而,1900元的高价,连看一眼的人都极少。

  不仅是笔记本电脑销售比5——6月份有所下降,就连显示器等DIY等大件产品,因为连续的涨价而导致终端市场的销售一落千丈。

  “显示器价格比5——6月份每台平均涨幅达100元左右, 内存和CPU也涨了20%,而且主流型号产品时不时遭遇缺货。”一位经销商向记者诉苦,“今年IT市场真难把握啊。”

  据记者从南方多个总代级别的渠道了解到的数据显示,这个7月份,笔记本和显示器的整体销量预计同比2008年下滑20%,而比5——6月份传统淡季亦下降了几个百分点。

  “尽管一些电脑配件产品的销售有一定回暖,但作为电脑市场两大主流产品——笔记本电脑和显示器,销量的下滑在7月份最为明显。”南方一位渠道称。

  “贴钱”亦难救市

  历来,价格战是暑促各品牌厂商惯用的武器。而今年,这一武器已彻底失效。为了更大限度得吸引到消费者,这个暑促,不少卖场联手厂商破天荒地举办“贴钱”暑促活动。

  据记者了解,在暑促中,产品动辄直降几百乃至千元的活动几乎是厂商、卖场的“倒贴”行为。而这个暑促,这种“倒贴”的活动明显比以往更多,且力度更大,其中尤以暑促两大件——笔记本电脑和显示器为主。

  “从5月份开始,面板一直涨价,导致上游显示器厂家的涨价活动也十分频繁。到了暑期,不少经销商却倒行逆施,选择降价,实际上是卖场或经销商自己贴钱在搞促销,借此拉动消费人气。”一位显示器经销商称,“在暑促效果不佳的背景下,这种‘贴钱’暑促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

  记者了解到,早在此前,中关村电子卖场共同发布了今年的暑促方案,出台了很多“赔钱”优惠措施。7月6日,中关村包括海龙、鼎好、科贸、中关村e世界、硅谷电子卖场等主要电子卖场共同公布了今年的暑促方案。在传统的买赠、抽奖、返现等优惠措施之外,又加入了很多低价拍卖、低价换购等“倒贴”活动。

  “这样的方案并非心血来潮,在中关村经历了金融危机冲击后,不惜血本挽回颓势变得势在必行。”一位业内人士称,其实上游厂商的降价力度并不大,而暑促直降活动一般都是卖场和下游经销商自己贴钱。

  有中关村渠道向记者表示,前几年生意好的时候,月流水能达到百万级规模,不少渠道在中关村几个电脑市场都租有柜台,而如今,缩减店面、节省开支已是每个经销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经过了这么些年,暑促已玩不出什么新花样了,不光是消费者,连商家自己都产生审美疲劳。”一位经销商称,“但不做暑促,现在又能干些什么呢?闲着也是闲着,赚钱救场可能没希望了,只图赚个人场吧。”

  显然暑促已经从当初的销量神话,逐渐走下神坛,变成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

  也有人将原因直接抛给厂家,并直接指责厂家责任感不强。“笔记本在6月就开始调价,没等暑促就杀个没完,利润早吃光了。显示器都憋着涨价,促销的东西根本没人要,卖也卖不动。”一位渠道抱怨道。

  不少接受采访的经销商均表示,这个暑促已经陷入到“卖不卖都赔钱”的境地,更多的渠道则又开始寄希望于9月份新生入学时,市场真的能有所好转。

【编辑:刘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