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虚寒体质者 不要轻易喝凉茶

2018年07月06日 14:5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虚寒体质者 不要轻易喝凉茶

  黄子亮在义诊现场接受市民咨询。

  对于清远人来说,上火了喝凉茶可谓是家常便饭,感觉到上火、湿热、咽喉不舒服,连着几天一碗凉茶下肚,症状明显减轻。因此,凉茶的效果也越来越被认可。

  清远市人民医院中医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黄子亮表示,也有部分人刚开始喝凉茶症状可以减轻,但是随着上火症状反复发作,甚至感觉越喝越上火。这是怎么回事呢?对此,黄子亮表示,虽然同样有上火的症状,但凉茶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其中体质虚寒者就不受用,长期服用反而会加剧症状,所以要“对症下药”。

  体质虚寒者上火喝凉茶

  效果会起反作用

  黄子亮谈到,广东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相对其他地区较容易出现火热、湿热等症状,如出现头痛、咽痛、眼睛红肿、牙痛、口腔溃疡、失眠、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畅等症状,而凉茶大多具有清热解毒、降火、祛湿的作用,对于缓解湿热、上火症状,确实有着明显效果。在对症时,凉茶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要注意,凉茶治疗的主要是实火、湿热实证,而由虚寒体质引起的“上火”,同样有上述症状,多数是虚火、假火,可能刚开始能够通过喝凉茶缓解一下,但后面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上火”,喝凉茶也越来越没有效果。

  “这其实是阴阳失调表现出的上火症状,拼命清火、清热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而是要引导其归位。”他表示。而很多人常说自己是“上热、下寒”,吃点凉的不行,吃点热的又容易上火,其实就属于这种情况。

  黄子亮用中医的观点进行解释,体质虚寒者元阳不足,下焦虚寒,相火容易外泄以及土不伏火,也会出现上火的症状,但其实它是虚火、假火。此时,如果通过喝凉茶败火,就是“灭火”的过程,会进一步加剧虚寒,伤害体质,更容易上火。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火回到原来的位置,调整阴阳失调的状态。

  同理,有的人总感觉自己口干、口苦、口渴,就会自己煲凉茶、煲清火汤,但症状越来越厉害,其实是用错了方法。”他说起,不了解自己的体质,随便喝清热败火的茶汤,可能会伤及元阳,让身体越来越差。

  虚寒体质有这些表现

  怎么判断自己是虚寒体质?黄子亮谈到,受当下不良的生活习惯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爱吃冰冻食物、饮料,吹冷空调、滥用抗生素以及工作压力、不良情绪、夜生活过多等,元阳不足很常见,虚寒体质者数量庞大,体质辨识需要中医专业的诊断,但人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虚寒体质的人,容易出现怕风怕冷、手脚冰凉、脸色黄白、易疲倦,大便稀烂,口淡、胃口差,舌淡胖有齿印、苔白,脉象沉弱、沉细。吃凉的东西容易肠胃不适、肚子疼、拉稀。女性兼有痛经、月经量少、色淡等,中老年人易见夜尿多、耳鸣和膝盖、腰背怕冷、酸痛等。

  那体质虚寒又易上火的人怎么处理?黄子亮认为,这类体质的人处理起来确实比较费脑筋,而且自己很难通过简单的调养来纠正。首先,饮食上,尽量避免吃一些寒凉、冰冻或煎炸、辛辣的东西,可适当食用一些健运脾胃、补气化湿的食材,如莲子、淮山、芡实、薏米、茯苓、党参、五指毛桃等,脾胃健旺,土伏火功能加强,则上火症状自然减少。另外,建议及时到专业的中医科门诊就诊,进行体质辨识,对症下药,调节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

  ■链接

  这些人群喝凉茶要慎重

  人们都说喝凉茶会伤脾胃,但是人和人是有个体差异的,所以没法定论。专家表示,一般而言,下面这些人群喝凉茶要慎重。

  1.阳虚的人。多为常坐办公室的白领,症状可见怕冷、四肢发凉、面色苍白、大便稀、小便清长等现象,这些人再喝凉茶就等于“雪上加霜”。

  2.苦夏的人。夏季里汗液分泌较多,而中医认为,汗为人体的“阳液”,出汗过多,阳气会随着汗液外泄。如果此时再服用苦寒的凉茶,就会伤到脾胃,使本来就虚弱的脾胃更加虚弱,也会因为免疫力降低导致许多其他疾病。

  3.月经期和产褥期女性。女性月经期和产后身体极为虚弱,尤其对冷热的刺激极为敏感。寒凉的刺激就会使血流滞涩缓慢,甚至形成淤血,引起痛经、月经不调、经量减少,严重的还有可能引起大出血、闭经。

  4.儿童和老年人。首先儿童是纯阳之体,所以特别容易上火。儿童的脾胃调节功能尚处在建立和完善的阶段,对外来药物的寒凉刺激不能及时调整和适应,反而会因为药物直接作用于脾胃影响消化吸收。老年人由于阳气渐弱,器官功能衰退,同样会因为凉茶刺激而出现消化系统病变。

【编辑:杨维思】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