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仿制药等于低端药? 北大教授李玲:二者不能划等号

2018年11月03日 12:28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中新经纬客户端11月2日电(赵竞凡)有没有办法让广大中国患者吃得上低价抗癌药呢?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看来,答案是肯定的,“提高医药行业集中度,聚合研发资金、推动仿制药技术取得突破,如能做到这些,迎来低价抗癌药时代指日可待”。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 中新经纬 李骏 摄

  11月2日,由中国新闻社旗下的财经新媒体中新经纬、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共同举办的“2018‘健康中国’产业峰会”在北京举行。作为论坛主旨演讲嘉宾的李玲教授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采访时做出上述表述。

  仿制药不等于低端药

  今年以来,关于抗癌药高价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推动抗癌药降价成为民众一致的心愿。李玲认为,长期来看,推动仿制药技术取得突破无疑是治本之策。她表示,目前国家已经采取了以量换价、将部分抗癌药纳入医保名录的措施,此举大大减轻了患者负担。但从长远来看,抗癌药仿制技术和创新实现突破才是根本办法。

  李玲称,千万不要将仿制药与低端药划等号,“仿制药其实很有技术含量”。她介绍称,“仿制药与原研药在药效上是一致的”。

  她指出,这样做的好处是,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大幅降低药品价格。以《我不是药神》中的抗癌药格列卫为例,其原研药价格为2万余元,而仿制药却只有200元左右。

  但是李玲指出,目前国内药企研发的一些仿制药在药效上与进口原研药仍有差距,国家正在加快推进已上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保证仿制药的质量。

  据了解,当前研发投入不足是妨碍药品研发和创新的主要原因。对此,李玲解释道,医药企业最大的成本是研发投入。目前,一款药品的研发往往需要投入近20亿美元的研发经费。

  费用只是一方面,研发周期也是困住不少药企的“枷锁”。“新药研发周期一般为十年”,李玲称。她进而指出,只有当药企拥有“巨无霸”一般的体量时,才能承担起研发所需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反观国内药企,李玲认为它们在上述方面能力还显不足。

  李玲表示,目前国家正在着力提升医药行业的集中度,如推进集中采购。“中国药企要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利用中国大市场的优势去进行研发以实现升级。”李玲称。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国内企业取得很好成果,最近国家医保局谈判的17种药品中,就有国内企业的药品中标。

  智能化为医疗带来红利

  尽管在研制抗癌药方面,中国仍面临很多困难,但在李玲看来,中国的健康事业发展已经出现重大利好,那就是信息化、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健康事业提供的机遇。李玲认为,如果将医疗与技术结合,健康中国建设便可走出低成本、全覆盖、效果好的独特道路,“花较少的钱,保证全民健康”。

  那么,技术会为医疗带来什么改变呢?李玲在会议演讲中提到了两个案例。整合30多万人口的健康信息、基于几千万病案,以此开发出集诊疗健康管理功能于一身的机器人家庭医生,实现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和健康管理——这是山东省平阴县的医疗实践,也是李玲眼中智能化全民健康模式的雏形和模板。

  以前排队挂号忧心忡忡,如今在家就能看病。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实体医院为支撑,开发出一款就医App,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如果是常见病多发疾病,患者可线上与医生视频连线以获得诊治。如无需进一步检查,医生便直接开药,快递公司将药物闪送上门。若需检查,则医生线上开单,患者线下检查。整个过程,对于定价、报销、风险的规定与实体医院相同,不同的是就医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不过,李玲指出,若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还需做一系列工作。“今后要将基层探索出的模式和经验汇集起来,在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从而将地方经验提炼成国家模式,以智能化实现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李玲称。

  而对于健康中国这一战略,李玲认为,其意义不只停留在健康层面。“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说的,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打造健康中国,让14亿中国人生活得健康幸福有滋有味,才是更重大的意义。”李玲说。(中新经纬APP)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编辑:姜雨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