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嗅觉减退或是健康预警 帕金森等病都可损伤嗅觉

2017年06月01日 16:22 来源:甘肃日报 参与互动 

  人有五感:形、声、闻、味、触。如果让你必须放弃一种感官,相信没人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但现实中,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的嗅觉。瑞典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嗅觉与健康损害息息相关,嗅觉减退或失灵可能是某些健康问题的预警信号。

  鼻炎发病率超1/10

  “我患过敏性鼻炎20年了。5年前又长了鼻息肉,哮喘随之而来,后来几乎只能用嘴呼吸,夜里常被憋醒。鼻塞头痛,睡不好觉,闻不到味道,太痛苦了!做了手术后,不到一周嗅觉就恢复了,简直像换了个鼻子。呼吸通畅后,脑子也清楚了,家人都说我的气色好多了。”

  “只有失而复得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嗅觉正常的美好。”张先生的这段自述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王旻深有感触。从事耳鼻喉疾病诊疗工作20多年,王旻经常遇到嗅觉失灵的患者,从20多岁到七八十岁都有,有的甚至发展到肿瘤晚期才来就诊。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调查发现,每10人中就有1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鼻炎。近年来,鼻炎发病率更以每年3%-5%的速度增加。中国的鼻炎患者有3亿人左右,并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发病率高达37%。

  王旻说,嗅觉不是可有可无的。据测定,人的嗅黏膜上约有1000万个嗅细胞,是感觉系统中最为精致的部分。“闻香识人”就说明,人能够识别并记住某种气味。良好的嗅觉体验能增进食欲,愉悦心情,影响大脑的情感处理区域和社交能力。煤气泄漏和有毒气体扩散时,嗅觉还能给人以安全警示。嗅觉还被用于医学治疗过程,比如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欧洲中世纪也有通过嗅觉诊断病情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对1000余名40-90岁成年人进行了10年的跟踪,结果发现,失去嗅觉的老人更可能在10年内死亡。王旻指出,一旦嗅觉出现问题,味觉灵敏度也随之下降,进而导致食欲不振,影响全身健康。

  多种因素可使嗅觉失灵

  临床上,嗅觉失灵十分常见,成因很复杂。王旻说,嗅觉失灵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和鼻肿瘤等疾病导致的嗅觉降低,通过手术能够得到较好恢复;二是病毒感染等导致的嗅神经破坏。具体来看,嗅觉功能强弱与以下因素分不开。

  年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嗅觉和味觉研究中心发现,嗅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王旻表示,嗅觉确实和年龄呈正相关,老年人的嗅觉可能只是年轻人的1/4。

  环境污染  随着大气污染的不断加剧,很多人把嗅觉失灵归咎于环境污染。王旻表示,除有毒气体外,雾霾等环境污染并不直接导致嗅觉减退。“当然,这并不能否认经由环境作用,会引起继发性的呼吸系统疾病,进而导致嗅觉减退。”清华大学和中南大学曾做过一项联合调查,对长沙4988名1-8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了2006-2011年室外大气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儿童鼻炎发病率与室外污染物平均背景浓度无关,而与年龄累积PM浓度显著正相关,可见,儿童长期暴露于高浓度大气污染,可能是诱发鼻炎的重要原因。

  遗传因素  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省区是鼻咽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鼻咽癌有明显的种族敏感性,具有家族性聚集倾向。王旻指出,很多父亲得了鼻窦炎,双胞胎儿子也会得,临床上这样的情况很常见。

  疾病牵连  短期的嗅觉下降和失灵,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比如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炎症,较重的头部外伤,鼻部肿瘤,帕金森病和老年性痴呆等,就连小小的感冒也可能诱发嗅觉减退甚至丧失,这与病毒伤害嗅觉神经末梢有关。

  像护心一样护鼻子

  嗅觉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早期发现嗅觉失灵,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能保护全身健康,提升生活质量,避免沉重的医疗和社会经济负担。

  嗅觉正常与否的最直接感受是:当大多数人对某种气味有感觉时,自己却闻不到,比如香水味、饭菜香、臭味等。王旻指出,此时要尽早到医院检查,看有无鼻腔疾病。一段时间治疗后嗅觉仍旧减退,应进一步做鼻窦CT等检查,以排除鼻窦炎、鼻息肉、肿瘤等。

  王旻呼吁,杜绝一切伤害嗅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比如,经常挖鼻孔或在干燥环境中待太久,会严重破坏鼻黏膜。吸入有害气体会导致嗅觉下降,污染天气时出门要戴口罩,装修时尽量选用环保涂料,减少甲醛残留,以免损害鼻黏膜,进而诱发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每天多喝水,保持清淡饮食,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洗脸时顺便用温水清理鼻腔。

  最后要提醒大家,有些嗅觉失灵只是暂时的。比如,长期待在气味较重的空间内,比如花店、海鲜市场等,嗅觉敏感性就可能减弱。“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这个道理。这类情况通常是暂时的,不必过于担忧。

  作者 高阳

【编辑:官志雄】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