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滚动|国内|国际|军事社会|地方|港澳|台湾|华人|侨网|财经|产经|金融|房产|能源|IT|汽车|文化|娱乐|体育|健康|生活|图片|视频|访谈|新媒体|English
一线故事:“放不下”的邢继
一线故事:“放不下”的邢继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快乐骑行的小伙伴,比邻华龙一号核电站,背靠现代化的都市。整副漫画洋溢着青春、活力、健康、和谐的气息。别吃惊,这幅漫画的创作人不是别人,而是“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他说,这是他近期最得意的一幅作品,代表着他和团队人对华龙一号的期许,对环境保护的努力。仔细看看,水平还真是不一般。

邢继是一个文艺范儿十足的工程师。除了繁重的研发工作,他有着“放不下”的艺术情结。高中阶段,他一直想报考美术专业,据说想当一个建筑师,要把自己的文艺情怀变成工作实践。他最终还是听取了父母的意见,把画画当作了业余爱好,把核电站设计作为了一辈子的事业。除了画画,他还喜欢爬山,摄影,喜欢游泳,是一个十足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工男”。

作为总设计师,最“放不下”的是“华龙一号”。邢继说,他有个习惯那就是拿得起,放不下。他说,领导把“华龙一号”交到他手里,他就再也放不下,有时候都有点走火入魔的感觉。一次,从施工现场反馈回来一个设计问题,他苦思冥想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不能解决。一天晚上两点半,睡梦中的邢继突出从床上做起,迅速从床头柜上拿起笔和纸,画下了“灵光一现”的花火。第二天按照他的这个灵感,竟然通过了设计院所的设计验证。

当然“走火入魔”的事情并不经常发生。但研发设计中的故事还有很多。2009年1月17日,在中核集团会议室,一场关于“华龙一号”的专题会,已僵持两个小时。是让步工程进度,采用单层安全壳,还是设计追求优先,采用双层安全壳,各路专家各执一词。而这个问题也同样困扰了邢继很长时间。两个方案,左右纠结,让他夜不能眠。而此刻作为总设计师的他,不能再有丝毫的犹豫。他从笔记本里抽出一张纸条,这是他前一天晚上手写的发言稿。他说:我建议采用双层安全壳。这虽然有挑战但是一个更高的目标。华龙要做就做最好的。说完之后,沉闷的会场响起了持久的掌声。在场所有的人,被邢继的激情征服、点燃。

正因为他和团队这些“放不下”,华龙一号有了中国自主的177堆芯,有了“能动+非能动”更高级别的安全系统,有了更高级别的抗震等级……

他“放不下”几代核电人自主创新的梦想。百万千瓦核电技术自主创新之路历时十多年,中间遇到了很多障碍。但邢继始终咬牙坚信:那个几代人的梦想就在不远的地方招手,一定要咬牙坚持。2011年,当研发完成,已具备开工条件的时候,发生了福岛核事故,原定开工工程设计必须暂定。面对严峻的核电发展形势,邢继鼓励他的团队,不气馁,不放弃。在研发设计的基础上,继续瞄准三代核电最先进的技术目标,又开始了新的研发历程,并在几年之内完成所有的方案论证与实验验证以及总体设计、初步设计工作和示范工程的施工设计,并于2014年相继通过了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组织的审查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的审查。

他“放不下”他所带领华龙团队。邢继眼中,这支团队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在关键时刻能攻坚、突破、冲刺的战斗力。在攻坚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能放下个人得失。他们也跟普通人一样面临着家庭或自身的一些问题,但关键时刻没有人跟邢继谈这些,邢继说,“这是因为他们内心里都有那么一团火。”他觉得这个“火”是一种超越自我、追求至善的内在特质。虽然大家有的时候也会委屈和迷茫,但大家心里的这团“火”,能够在关键时候点得着,能够在团队成员之间产生共鸣。团队的这种干劲,让邢继的信心也越来越足。而华龙团队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就是因为大部分人心中都有能够被点燃的激情。

  他“放不下”他所爱的家庭。有一段时间他连续半个多月的时间出差在外。他心里觉得有些愧疚,回家以后他想动手做顿饭来弥补家人。但因为操作流程不熟悉,烫伤了手背,以失败而告终。邢继觉得在儿子的成长中,自己父亲的角色是有缺失的。儿子在初二的时候,他第一次参加儿子的家长会。会上,为了刷一下“存在感”,他第一主动上台参加亲子互动节目。在与孩子一起猜运动品牌的时候,孩子指着周围同学穿戴的品牌运动服时,他猛然觉得,孩子悄无声息地长大了。而这些他都没有参与。让他失落的还有一次,在儿子高考的时候。本来约好要陪儿子参加高考的他,因为手头的工作。他只能缺席。而其实,儿子的高考考点离他忙碌的地方只有20分钟。高考第二天,当他兴奋地拿着相机,想给儿子留下这个人生关键时刻时,并不知道爸爸回来的儿子考试结束后已经独自离开。

他“放不下”与总理的约定。2015年6月15日,总理来中核集团核电工程公司调研,一向沉稳的邢继开始略显紧张。在二十多分钟的汇报中,他越来越自信,也近距离感受到了总理的亲民和平和。他在自己的日志中写道:“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已开工建设,设计任务繁重,依然充满挑战,设计团队应当继续保持研发阶段那种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创新,敢于承担,完成好设计任务,建设好示范工程,推动“华龙一号”走向世界,不辜负总理的期望,我们记住,当“华龙一号”建成时,总理还会再来。

1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