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在英中国学生遭遇"间谍门" 留学生不满名校忙澄清

2011年03月29日 09: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英中国学生遭遇
詹姆斯·戴森“中国学生间谍”说一起,引来各方关注。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3月29日电 据英国BBC英伦网报道,英国发明家、企业家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称,一些中国学生假借学习之名来到英国读书,实际上是为了窃取机密、监视大学。

  从美女间谍到商业间谍,过去的几个月中,“间谍门”话题在世界各地频频被提起,英国对此话题尤为敏感。如今,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也与“间谍行为”挂上了钩?

  被英国首相卡梅伦聘为商业顾问的戴森是无袋式真空吸尘器等新颖工业产品的著名发明家。他近日警告说,中国学生正在向英国大学渗透,以监视并窃取英国高校的科技机密,甚至通过植入软件病毒的方式以便在毕业多年后还能继续从大学偷取信息。

  “学生间谍”?

  本周末的《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引述戴森的话说:“英国对于其大学内受教育的国际学生数量感到非常自豪,却殊不知它们正在培养竞争对手。”

  他表示,中国学生将科学和技术知识带回本国,然后反过来用它们与英国竞争,这种行为堪称“不可思议”。他说:“看到英国的大学如此被外国政府和公司所利用,作为一个从事科技事业的人,我有很强的挫败感。”

  戴森还提出,外国政府和企业花巨额资金派人到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罗素大学联盟齐下的高校学习,是因为它们看中了这些研究岗位的价值。

  他称自己有十分骇人的例子证明,有的学生将程序漏洞留在学校计算机里,从而在回国后继续获取机密信息。

  戴森此言论一出,立即引起了英国各方的关注。

  一方之词?

  英国大学联盟的首席执行官尼科尔·丹德里奇(Nicola Dandridge)说,她已经注意到了来自中国学生间谍行为的威胁,并且将对此事进行严肃对待。

  于此同时,英国政府负责大学科研事务的大臣大卫·威利茨(David Willetts)承诺,他将对戴森提供的证据进行非常认真、仔细研究。

  然而,作为英国顶尖学府的剑桥大学却对戴森提出的来自中国留学生的“间谍威胁”表示毫不知情。

  在与BBC英伦网的采访中,剑桥大学新闻处的发言人说:“戴森所述的情况,我们并没有在剑桥大学里发现。”

  同时,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也表示,这种言论他们还是第一次听说。该学院的发言人认为,戴森在发表此番“中国学生间谍”言论的时候,可能只是引用了帝国理工学院的名字作为英国顶尖学府的代表,而非具体特指该学院的状况。

  此外,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也对此事做出了相应回应,并向BBC英伦网提供了一份官方陈述表示,没有任何一个英国大学向中国使馆提出过类似关切。

  “不公评论”?

  目前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当中,工程、电子科技和计算机类专业占很大比例。

  Lee是一名机械工程专业的中国留学生,现就读于同是罗素集团旗下的谢菲尔德大学,关于戴森的说法,他表示:“在讨论戴森所得出的中国留学生窃取英国大学科技机密的结论前,我们应当看看他掌握的信息是否准确。虽然他只提到了一部分中国学生,但实际上对一大片人造成了打击。”

  在伦敦就读信息工程专业的Kevin说:“我认为戴森的言论对于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学习信息类专业的人。英国很多大学的教学资源是公共的、共享的,那么,如何能界定哪些知识是窃取的呢?如果真有此事发生,是否英国政府也应该对大学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是他们颁发签证的。”

  来自牛津大学的阳君也认为,周围的中国同学到英国大多是以留学为目的。她说:“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业,关注如何能在短短的留学过程中让自己的人生更上一个台阶。关于偷取学校的机密信息,至少在我身边还没有发生过。”

  自相矛盾?

  英国内政大臣特雷莎·梅(Theresa May)于上周宣布了一系列内政部有关学生签证的修改措施细则。其中包括联合政府打算在2012年4月终止目前允许国际学生毕业后在英国工作两年的PSW(Post-Study-Work)签证。

  据英国政府预计,通过这些措施,每年将减少80,000名国际学生,这个数目相当于目前国际学生数量的四分之一。

  联合政府的这一做法也让戴森感到“不可思议”,他说:“英国的工程类岗位现在有很大的缺口,想找到一位工程师十分困难,我们几乎找不到人做研究和发展。在我们急需人手的时候,大大削减非欧盟学生的做法堪称荒谬绝伦。”

  一方面指责外国留学生渗入英国大学窃取机密,另一方面又担心留学生不足而难以支撑本国工业,不知让戴森视为“不可思议”的事情还有几宗?(王开)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