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我在日本探索先进的制造技术

2012年08月13日 16:52 来源:神州学人 参与互动(0)
我在日本探索先进的制造技术

  出国前,我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船舶海洋构造物专业学习,2009年我申请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同年7月,我前往大阪大学攻读博士学位。9月,我进入研修生阶段,并于年底顺利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2010年4月,我正式进入博士生课程阶段。

  在日本的高校中,所谓的7所“帝国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北海道大学和九州大学)一直拥有着毋庸置疑的教学和研发能力,掌握着雄厚的项目基金和顶尖人才。同时,也都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前茅。当然,日本还有很多其他著名的私立大学,在日本乃至世界也是颇具影响。例如,关东地区的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和明治大学;关西地区的立命馆大学和同志社大学。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公布的2011年度在日外国留学生的相关情况,中国留学生为87533人,占外国留学生总数的63.4%。其中,自费留学生占9成以上,而且就读大学的学生超过留学生总数的一半,主要集中在东京都、大阪府以及九州地区。

  随着国际航运的蓬勃发展以及海洋资源的探索开采,大型新型船舶的设计和制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日本四面环海,有着悠久的海洋作业历史,其船舶制造以及海洋资源的利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日本的相关大学和研究机构在此领域都具有一流的研发能力。我所在的大阪大学,简称为阪大,这里有日本顶尖的科研机构,很受中国留学生的青睐。大阪大学的主校区位于关西地区的核心都市圈内,同时还拥有丰中校区、箕面校区以及中之岛校区。大阪大学以工学部和工学研究科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著称,为日本的船舶、电子、汽车、建筑、交通以及重工机械等工程制造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而由大阪大学船舶海洋工学专业历届毕业生组成的“庚子造船会”,更是整个日本造船行业的中坚力量,其会员分布于日本的各大船厂和重工企业。得益于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我有幸进入大阪大学的船舶海洋工学专业博士生课程阶段学习。

  我在大阪大学攻读博士期间,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前沿的科研动态并且参与其中。在参加国际会议过程中聆听相关的科研成果并且与其他科研工作者一起讨论分析。2011年6月,我与导师一起参加了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国际海洋与极地工程学会2011年会。会议期间,我发表了关于大型船舶平板结构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失稳变形的机理和基于计算力学理论的数值预测结果,获得了“最佳学生论文”的奖项。与此同时,大阪大学的图书馆和行政事务机构为留学生提供了很多便捷的、人性化的学习科研和日常生活服务。在大阪大学,通过网络和论文索取服务,可以很容易地进行相关科技文献资料的查阅和获取,还可以通过网络、电子邮件以及公告牌通知,及时知晓学校发布的相关生活信息资讯和注意事项。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所以防灾防震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我们会进行定期的地震体验和防灾演练,并随时随地接收有关部门发布的地震监测和相关消息,这些防范措施可以让我们这些留学生安全地生活在异国他乡,安心地完成学业和科研。

  留学期间,中国驻大阪总领馆教育组和大阪大学中国学友会,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提供了很多帮助,解决了很多留学期间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每年开学之初,都有相关的新生入学见面会,由学长介绍一些相关的生活和安全注意事项。在中国的传统节假日,例如春节、国庆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举办的演出晚会,丰富了广大留学人员的业余生活。同时每年的夏季旅行和丰富多彩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很受留学生的喜爱和好评。

  受益于国家的奖学金资助,我在大阪大学留学攻博期间,生活方面有了足够的保障。这里有良好的科研氛围和丰富的学术资源,为博士课程和科研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我打算寻找相关科研领域的博士后职位,做更进一步的科研工作。并在将来回国,用自己的所学提高中国的船舶制造水平和海洋结构物的产品质量,提升生产和研发的综合国际竞争实力。(王江超 阪大学船舶海洋工学专业博士生)

【编辑:朱峰】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