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瑞典海归裴志超:奋斗不息是我人生的写照

2012年11月07日 16:59 来源:神州学人 参与互动(0)
瑞典海归裴志超:奋斗不息是我人生的写照

  我在工厂、企业工作过,后来出国留学,在国外的公司任职,现在又回国工作。比起之前的几个阶段,我更喜欢现阶段的工作和生活,因为从大的角度讲,现在做的工作将来能够为科学界和整个人类社会作更多的贡献,我感觉这会更有意义。

——裴志超

  从零开始的留学经历

  感谢《神州学人》杂志多年来一直对我们海外留学人员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我是2000年到瑞典留学的,在瑞典期间我搬了好几次家,每次都夹着一大箱《神州学人》杂志,走到哪里就搬到哪里。我最喜欢看杂志里的人物栏目,因为它介绍了海外留学人员的奋斗足迹,对我激励很大。我的经历确实丰富,也很复杂,到现在取得了一些来之不易的成绩,这与《神州学人》杂志人物专栏里介绍的留学成功人士的事迹对我的激励也是分不开的。

  1988年我从郑州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一直到2001年,13年没有做过科研。这是我继续求学和做研究工作遇到的挑战。很多人都是本科毕业或研究生毕业后马上出国留学,他们的学业和科研基本没有中断,是有连续性的。而我大学毕业后的13年间,大部分时间在工厂工作,做过工段长、车间主任、厂长,后来又在一家高科技公司任工程师,都是与科研学术无关的工作。

  直到2000年我出国,情况开始有了转变。当时我夫人到瑞典隆德大学做博士后,我以陪读的身份和她一起到了瑞典。那时我的专业和英语都快荒废了,但我不想无所事事,就想到了做研究志愿者,于是我在隆德大学里不停地发邮件,终于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里生物化学专业的一位教授正好想找一个学过有机化学的人当助手,因为我学过有机化学,于是就叫我去做志愿者。刚开始语言不行,我就用肢体语言,没有报酬,我做得也很快乐,因为我终于捡回了久违的专业。过了一段时间,教授觉得我各方面还不错,就给了我一个硕士课题。完成硕士课题后,2002年我又获得了去瑞典皇家工学院攻读博士的机会。这段经历也很坎坷。

  我读博的导师当时刚刚拿到瑞典皇家工学院的助理教授位置,我是他的第一个学生。我们俩很有意思,我在科研方面没有经验,他带学生没有经验,我们俩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头2年几乎没做出任何成果,我们都很着急。那时我感到身上的干劲很足,每天很早上班,晚上10点左右才回家。从我家到办公室将近2个小时,路上至少要倒2次车。那段时间我夫人在丹麦工作,我一个人在斯德哥尔摩,还要带着上小学的孩子,平时接送他上下学,周末的时候就把孩子带到办公室,我自己去实验室做实验。

  就这样到了2005年,我发的文章就比较多了,影响因子也较高,还因此获得了该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记得当时我们那批在瑞典的获奖者还排了名次,我排在第一位。2006年4月,中国驻瑞典使馆教育处举行了颁奖仪式,我代表获奖人员发言,除了感谢国家对我们自费留学生的肯定和鼓励,还当场宣布把5000美元奖金捐赠给我的母校河南省武陟县大虹桥乡中学。2006年年底,我趁回国参加首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的机会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专程赶往家乡的母校捐款。直到现在,我还和母校保持着联系,他们每年寒假前会发一次奖,还取名为“裴志超奖学金”。我认为,这笔钱虽然不算多,但如果捐献给家乡的中学,设立助、奖学金,意义会更大。一可以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二可以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激励他们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这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我感觉这笔钱用在这里价值更大。

  说到“春晖杯”创业大赛,我参加了第一届,并且获了二等奖。这源于我萌生已久的创业想法。做科研大概有两个方向,一是搞基础理论研究,可能在若干年以后对社会贡献很大;二是应用型研究,可以把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工农业生产中去。因为我之前有多年在工厂和企业的工作经历,博士毕业后我又在瑞典Attana生物传感器公司任高级研究员和生物芯片研发部经理,所以我想尝试一下第二条路。恰逢教育部为海外留学人员搭建了“春晖杯”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接触了很多国内的企业和创业园,也充分了解了国家为鼓励海外学子回国创业而实施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但这之后,我逐渐放弃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决定还是走科研的道路。

  我在瑞典皇家工学院化学系做的是糖化学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众所周知,蛋白质、核酸和糖是三大生命物质,科学家们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已比较多,而糖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当时刚成为热门研究领域,所以我的导师给我选了有关这方面研究的博士课题,是关于糖化合物的修饰合成及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例如,我做的是糖芯片,就是把糖分子固定在芯片表面上,然后让溶液中的蛋白流动经过芯片,和糖分子相互作用,用石英晶体微天平可以测出相互作用的强弱,以及结合的快慢。打个比方,麻醉药和安眠药的功效各有不同。麻醉药起的效果是越快越好,时间越长越好,安眠药的药效也要维持在几个小时之内,这其中就有药分子的结合与分离的作用。安眠药的药分子如果永远不分离,病人就醒不过来了。相反,麻醉药的药分子如果分离太快,也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我所做的研究就类似于这种相互之间的结合与分离的动力学研究,这对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生理过程和药物的研发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瑞典Attana生物传感器公司工作期间,完成了糖芯片、蛋白芯片、细胞芯片的制作,几乎帮公司搭建了所有的平台,但所有的研究成果都归公司所有。我想,这也是个人发展道路上的必经阶段吧。我留学时的年纪已经不小了,不像现在的留学生,一个比一个年轻。但我感觉自己身上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绝不比别人差。虽然留学的前两年没出什么成果,但我从来没放弃过,总是没日没夜地工作。我就职的那家生物传感器公司的老总就是被我这股子拼命的精神打动了,我应聘的位置他没有留给自己的瑞典同胞,而是给了我。

  在瑞典的日子里,我还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爱国。很多海外华人都认为自己的命运和祖国息息相关,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使我们在海外扬眉吐气。有一次和瑞典友人聚会,酒喝的有点多,就互相开起了玩笑。瑞典朋友说他们的国家有沃尔沃、萨博这样世界著名的大型企业,而我们中国只能生产小玩具。我很生气,就反驳道,我们的载人航天飞船都进入太空了,你们行吗?结果他们无言以对,我像打了胜仗一样痛快。我觉得,我们在国外取得的成就本身就是一种爱国行为。当然,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向人家学习,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我们还需付出很多努力。

  扎根西部迎接新挑战

  2009年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时任校长孙武学率团访问瑞典,并在中国驻瑞典使馆举办了人才招聘会。当时我接到了使馆教育处的通知,就上网查阅资料,发现西农大有个化学生物学博士点,这是我的用武之地,于是便去参加了招聘会。会上,我被西农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和决心所鼓舞,初步产生了去西农大继续我的科研事业的想法。

  2009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国务院侨办组织的欧洲华侨华人中青年杰出人士访华团回国访问,旨在了解国内社会发展情况,寻求合作机会。该团成员来自欧洲20多个国家,是住在国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事业有成的华侨华人中青年杰出人士,我是瑞典的唯一代表。当时陕西是我们行程中的重要一站,陕西省常务副省长在西安接见我们,介绍了陕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欢迎我们来陕西兴业发展,为陕西的发展建言献策。第二天,我们赶赴杨凌,参观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又见到了孙武学校长,再一次感受到西农大对人才的求贤若渴。西农大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我认为这里能为我们将来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当晚,孙校长还为我颁发了西农大的客座教授证书。

  这次的西农大之行,让我下定了回国工作的决心。不仅我回来,我还引荐了其他4位海外留学人员和我一起到西农大工作,包括从美国回来的段金友教授、陶虎教授,从瑞典回来的孙世国教授、裴玉新教授。其实我的想法是组建一支糖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团队,因为团队的发展更快,互补性也强。就这样,我们5个人先后回国并就职于西农大理学院。

  2010年7月,我被聘为“后稷学者”特聘教授,获得了30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启动经费。我开始建立自己的研究室。现在我有一个大课题组,是我和裴玉新教授一起组建的,其中包括2名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以及15名博士生和硕士生,我们这个团队已经获得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陕西省科技创新项目,还发表了2篇科研论文。2012年,我又入选了陕西省“百人计划”。

  刚到西农大的时候,学校领导问过我:“我们是农林院校,你是学化学的,你怎么找科研的切入点呢?”这个问题其实之前我曾考虑过,如何把自己的专业特点与农林相结合。我根据自己原来的研究背景,把自己的专业优势应用到农林研究方面,专门研究糖的植物抗逆性。因为糖作为生理活性物质,能促进和调节植物的生长,可增强植物的抗病、抗寒、抗冻等抗逆性,这属于糖功能创新研究。另外一个关于糖能源方面的研究,例如秸秆的处理,现在大都采取焚烧的方式,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如何把它变成有用的化工产品,然后进行产业化,这就是能源创新研究。这两项研究就是我们目前的研究方向。

  目前我们国家在糖研究方面处于世界中等水平,我也努力寻求与国外的合作,跟瑞典的高校、研究所等都有一些联系。我还从工作过的瑞典Attana公司里以优惠的价格购买了一台细胞生物传感器,是专门研究细胞表面糖和蛋白、蛋白和蛋白相互作用的。今年10月底,我还要到韩国参加一个亚洲糖生物学会议,很多糖生物学的专家学者都会参加,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寻求合作的好机会。

  回国之前,我听有些人说国内的体制机制会让在国外待惯的人不适应,而我来到西农大之后,处处感受到的只有真情热忱的服务。西农大的校训是“诚朴勇毅”,我在这里确实感受到了西北人勤劳朴实、诚恳谦逊的品质。自从我来到这里,我在工作和生活方面没遇到任何难题。真要说困难,就是压力很大。现在学校,包括省市的各个相关部门帮我们解除了所有的后顾之忧,我如何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之下,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为西农大、为陕西省,甚至整个西部作出自己的贡献,是压在我身上的重担。

  还好我是一个乐于接受挑战的人,我会把压力变成动力,把困难看作挑战和机遇。这是我一贯的人生观,是我做事的方法,有时候我会自加压力,喜欢新的挑战。当时和西农大签聘任合同的时候,我自告奋勇要在3年内发表SCI文章10~12篇。重压之下,我的工作状态是满负荷的,熬通宵是家常便饭,周末也基本不休息。我对我的学生也说,一周7天,你们可以任意选择1天休息,其他时间都要上班。去年国庆放了7天假,我只在10月1日那天下决心去了一趟太白山,其他时间都泡在了实验室。

  虽然压力很大,但我觉得这是我对学校对国家应有的回馈。

  下一步我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就是组建一支功能糖研究的交叉学科团队,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团队将集合西农大的理学、生命科学、植保和动物科学等10余名教授,大多数是海外回来的,包括2名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所以,生物农业和生物能源有希望迅速发展壮大,我们筹建的这个创新团队将要围绕功能糖、能源糖的研究方向,将来为陕西省农业发展乃至全国农业发展多作一些贡献。

  经历风雨方见彩虹

  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内外还是有些差距。

  我儿子在瑞典上学,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手工课,很小就会做茶杯、打毛衣、做饭什么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强,这是国外教育的普遍特点。而我们的学生虽然应试水平高,但在创新性和独立性方面较差,这也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我在西农大带的学生总体素质还是不错的,但就像一只手伸出来,5根手指头都不一样长。有些学生需要慢慢引导,需要一个过程。等上路之后,相信他们的潜质都会被发掘出来。我经常教育学生说,遇到问题不要绕着走,要迎着困难上,这是一个挑战,你最后把它解决了,就是一次创新,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我在国外读博和做博士后期间发的几篇文章,大都是主动解决了一些问题后做出来的。有一次我的导师为我申请了一个课题,让我完成后发表在《欧洲有机化学》杂志上。我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难题,其实如果绕过去的话对发表文章没有太大影响,但我不想偷懒,而是知难而进,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结果我的文章发表在化学界档次更高的美国化学会《有机化学》杂志上。

  现在国家实施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我认为非常明智。国家资助我们的学生去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科研理念,特别是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大有裨益。原来在瑞典导师的课题组里,乃至整个化学系就我一个中国人。现在10年过去了,化学系里的中国面孔大概占了2/3,我的导师培养的学生80%都是中国人,这让我很欣慰。

  实际上,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留学人员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引进这部分人才的力度上可以说是空前的,形式上是不拘一格的,是非常人性化的。只要你做的出色,国家肯定会为你提供很好的平台。

  我已经回国2年了,我把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阶段做了比较。我在工厂、企业工作过,后来出国留学,在国外的公司任职,现在又回国工作。比起之前的几个阶段,我更喜欢现阶段的工作和生活,因为从大的角度讲,现在做的工作将来能够为科学界和整个人类社会作更多的贡献,我感觉这会更有意义。可以说,我之前的几个阶段为我现在的工作做了很好的人生铺垫。首先我抓住了机遇,其次是我勇于迎接挑战,我认为这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谁也没有点石成金的妙术和坐地生财的捷径,关键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要奋斗不息,人生终将辉煌。这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人生的写照。 

  裴志超,198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2002年在瑞典隆德大学生物化学系完成硕士课题,2006年获瑞典皇家工学院化学系博士学位。2006~2007年在瑞典皇家工学院化学系做博士后,2007~2010年任瑞典Attana生物传感器公司高级研究员和生物芯片研发部经理。2010年7月回国,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稷学者”特聘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兼任第五届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复合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糖化学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已发表SCI收录的论文22篇。2005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口述:裴志超 整理:杨宇 刘晓蕾 曹吉吉)

【编辑:朱峰】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