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邮筒:除了寄明信片 平时你还会想到它吗

信息
上海一邮筒因鹿晗而走红,鹿晗粉丝排队与邮筒合影。上图为鹿晗微博截图。
上海一邮筒因鹿晗而走红,鹿晗粉丝排队与邮筒合影。上图为鹿晗微博截图。

  中新网北京7月29日电(邱宇) 那只与鹿晗合影的邮筒“红”了,街边的绿色邮筒们却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快递业迅速崛起,平邮等邮政普遍服务业务日渐衰落,传统书信正加速消失。

  埋在广告信里的家书

  干了30多年乡村邮递员,张立才背包里的手写书信从七八十封减少到两三封,藏在五花八门的广告信里。

  他在河南西部山区送信,负责22个村。山路骑车不方便,张立才每次走路来回近80公里。

  上世纪80年代,他给一名独自住在窑洞的老人送家信,“信是老人在外当兵的儿子写的,老人不识字,每次都要念给她听”。但现在,张立才送上门的多是广告信,“老百姓不爱看”。

  张立才说,手写的书信大多来自义务兵和老人,因为义务兵可以免费寄信,而且有时在部队不方便打电话。这样的信件数量并不多,一周只有几封。

  与乡村一样,城市的手写书信也越来越少。

  北京市一投递点每天送出6000多封平邮信件,其中只有100多封手写书信和数十张明信片。“银行账单、企业广告占绝大多数”,该投递点工作人员说。

北京市西城区街边邮筒。中新网 邱宇 摄
北京市西城区街边邮筒。中新网 邱宇 摄

  邮筒数量逐年减少

  寄信的人少了,街边的邮筒似乎成了摆设。

  北京市西城区某宠物店门口立着一只绿色邮筒。宠物店老板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每年只有两三次看到有人向邮筒里投信。他说,邮递员每天都来开筒,有时里面是空的,有时会取出几封信。

  不只北京如此。浙江省宁波市邮政系统工作人员陈良军说,宁波市有2000多只邮筒,每天开筒时,近半是空的,其余的邮筒里只有两三封信。

  “上世纪80年代末,手机尚未流行的时候,尤其是临近过年,邮筒甚至会被信件塞满”,他回忆说。

  虽然信件少了,但邮递员仍要每天开筒。宁波市给部分邮递员配备了能查看行走路线的定位软件,对其工作进行监督。

  邮筒也越来越少。根据国家邮政局2013至2015年发布的统计公报,近三年来,全国邮筒数量持续减少。2015年,全国拥有邮政信筒信箱13万个,比上年末减少1.3万个。

中国邮政的电动车。中新网 邱宇 摄
中国邮政的电动车。中新网 邱宇 摄

  函件业务连年亏损

  自2006年国家邮政局把100克以内平信调整为本埠0.8元、外埠1.2元之后,普通信函资费已经整整10年没有调整。

  与此同时,函件业务量持续萎缩。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13年至2015年,全年函件业务量同比下滑数值分别为10.4%、11.5%、18.3%。

  “普通信函资费不变,业务量下滑,再加上人力、车辆、管理等成本只增不减,导致函件业务连年亏损,而且越来越严重”,陈良军说。

  函件业务是邮政普遍服务业务的一种。根据《邮政法》,邮政企业应当承担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义务,国家对邮政企业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特殊服务给予补贴。

  “从数额来看,国家的补贴远远不够,只能依靠其他邮政业务的收入来填补亏损”,陈良军说,“除了补贴,国家在政策上也有一定扶持,比如允许邮政公司开储蓄银行”。

  快递业务井喷式增长

  在邮政普遍服务业务日渐衰落的同时,快递业务呈井喷式增长,与之形成强烈反差。

  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13年至2015年,全年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数值分别为61.6%、51.9%、48%,快递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6.6%、41.9%、35.4%。2015年,快递业务收入占行业总收入的比重达68.6%。

  其中,顺丰、中通、圆通等民营快递企业迅速崛起。2015年,民营快递企业实现业务收入2246亿元,是中国邮政速递等国有快递企业业务收入的7倍。

  快递业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务院2015年10月印发的《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快递年业务量达到500亿件,年业务收入达到8000亿元。

中国邮政地址编码簿。中新网 邱宇 摄
中国邮政地址编码簿。中新网 邱宇 摄

  追思:传统书信会消失吗?

  快递可以直接交到收件人手上,平邮信件却因为没有电话号码很难这样。北京市一投递点工作人员说,很多居民楼没有信报箱,导致许多信件无法投递。

  虽然根据《邮政法》规定,建设城镇居民楼应当设置接收邮件的信报箱,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验收。

  书写耗时间、投递过程难,在信息时代,平邮的传统书信是否会消失?

  “民众用信量少了,但传统书信作为一种沟通渠道还会继续存在”,陈良军说,“以宁波市为例,邮筒的数量不会减少,一些新城区还会增设邮筒”。

  张立才说,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电报,在2000年后已经没人用了,老式电报机应该被藏在了县邮局的角落里。传统书信呢?“三十年内应该还会有人写吧”,他说。(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完)

分享

相关阅读

上海一邮筒因鹿晗而走红,鹿晗粉丝排队与邮筒合影。上图为鹿晗微博截图。
上海一邮筒因鹿晗而走红,鹿晗粉丝排队与邮筒合影。上图为鹿晗微博截图。

  中新网北京7月29日电(邱宇) 那只与鹿晗合影的邮筒“红”了,街边的绿色邮筒们却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快递业迅速崛起,平邮等邮政普遍服务业务日渐衰落,传统书信正加速消失。

  埋在广告信里的家书

  干了30多年乡村邮递员,张立才背包里的手写书信从七八十封减少到两三封,藏在五花八门的广告信里。

  他在河南西部山区送信,负责22个村。山路骑车不方便,张立才每次走路来回近80公里。

  上世纪80年代,他给一名独自住在窑洞的老人送家信,“信是老人在外当兵的儿子写的,老人不识字,每次都要念给她听”。但现在,张立才送上门的多是广告信,“老百姓不爱看”。

  张立才说,手写的书信大多来自义务兵和老人,因为义务兵可以免费寄信,而且有时在部队不方便打电话。这样的信件数量并不多,一周只有几封。

  与乡村一样,城市的手写书信也越来越少。

  北京市一投递点每天送出6000多封平邮信件,其中只有100多封手写书信和数十张明信片。“银行账单、企业广告占绝大多数”,该投递点工作人员说。

北京市西城区街边邮筒。中新网 邱宇 摄
北京市西城区街边邮筒。中新网 邱宇 摄

  邮筒数量逐年减少

  寄信的人少了,街边的邮筒似乎成了摆设。

  北京市西城区某宠物店门口立着一只绿色邮筒。宠物店老板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每年只有两三次看到有人向邮筒里投信。他说,邮递员每天都来开筒,有时里面是空的,有时会取出几封信。

  不只北京如此。浙江省宁波市邮政系统工作人员陈良军说,宁波市有2000多只邮筒,每天开筒时,近半是空的,其余的邮筒里只有两三封信。

  “上世纪80年代末,手机尚未流行的时候,尤其是临近过年,邮筒甚至会被信件塞满”,他回忆说。

  虽然信件少了,但邮递员仍要每天开筒。宁波市给部分邮递员配备了能查看行走路线的定位软件,对其工作进行监督。

  邮筒也越来越少。根据国家邮政局2013至2015年发布的统计公报,近三年来,全国邮筒数量持续减少。2015年,全国拥有邮政信筒信箱13万个,比上年末减少1.3万个。

中国邮政的电动车。中新网 邱宇 摄
中国邮政的电动车。中新网 邱宇 摄

  函件业务连年亏损

  自2006年国家邮政局把100克以内平信调整为本埠0.8元、外埠1.2元之后,普通信函资费已经整整10年没有调整。

  与此同时,函件业务量持续萎缩。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13年至2015年,全年函件业务量同比下滑数值分别为10.4%、11.5%、18.3%。

  “普通信函资费不变,业务量下滑,再加上人力、车辆、管理等成本只增不减,导致函件业务连年亏损,而且越来越严重”,陈良军说。

  函件业务是邮政普遍服务业务的一种。根据《邮政法》,邮政企业应当承担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义务,国家对邮政企业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特殊服务给予补贴。

  “从数额来看,国家的补贴远远不够,只能依靠其他邮政业务的收入来填补亏损”,陈良军说,“除了补贴,国家在政策上也有一定扶持,比如允许邮政公司开储蓄银行”。

  快递业务井喷式增长

  在邮政普遍服务业务日渐衰落的同时,快递业务呈井喷式增长,与之形成强烈反差。

  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13年至2015年,全年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数值分别为61.6%、51.9%、48%,快递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6.6%、41.9%、35.4%。2015年,快递业务收入占行业总收入的比重达68.6%。

  其中,顺丰、中通、圆通等民营快递企业迅速崛起。2015年,民营快递企业实现业务收入2246亿元,是中国邮政速递等国有快递企业业务收入的7倍。

  快递业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务院2015年10月印发的《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快递年业务量达到500亿件,年业务收入达到8000亿元。

中国邮政地址编码簿。中新网 邱宇 摄
中国邮政地址编码簿。中新网 邱宇 摄

  追思:传统书信会消失吗?

  快递可以直接交到收件人手上,平邮信件却因为没有电话号码很难这样。北京市一投递点工作人员说,很多居民楼没有信报箱,导致许多信件无法投递。

  虽然根据《邮政法》规定,建设城镇居民楼应当设置接收邮件的信报箱,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验收。

  书写耗时间、投递过程难,在信息时代,平邮的传统书信是否会消失?

  “民众用信量少了,但传统书信作为一种沟通渠道还会继续存在”,陈良军说,“以宁波市为例,邮筒的数量不会减少,一些新城区还会增设邮筒”。

  张立才说,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电报,在2000年后已经没人用了,老式电报机应该被藏在了县邮局的角落里。传统书信呢?“三十年内应该还会有人写吧”,他说。(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