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珍藏教科书上海公开展出讲述教育演进与启蒙

“文化记忆:百年珍藏教科书展”1日开幕。 陈静 摄

  中新网上海12月1日电(记者 陈静)1897年中国人自编的第一本新式教科书——南洋公学的《蒙学课本》;陈独秀、蔡元培等编著的教科书;1927年初版、胡适选注的高中国语教科书《词选》,1926年初版、哲学家冯友兰著的高中教科书《人生哲学》;现存最早的红色初级小学校儿童读本——《红孩儿读本》……

1897年中国人自编的第一本新式教科书——南洋公学的《蒙学课本》。 陈静 摄
1897年中国人自编的第一本新式教科书——南洋公学的《蒙学课本》。 陈静 摄

  近两百本从清末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年来的珍藏教科书1日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公开展出。当日开幕的“文化记忆:百年珍藏教科书展”,不乏难得一见的孤本,不少历经沧桑的教科书为首次公开展出。本次展览由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以及首都师范大学教科书博物馆(筹)共同举办。

  丰富的展品包括首都师范大学教科书博物馆藏的百年中国教科书、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民国时期该校教师参与编撰的教科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藏改革开放后该校教师参与编撰的各级各类教科书等。据透露,其中不少珍贵的展品来自首都师范大学教科书研究中心主任石鸥教授用于研究的私人藏品。

“文化记忆:百年珍藏教科书展”,不乏难得一见的孤本,不少历经沧桑的教科书为首次公开展出。 陈静 摄
“文化记忆:百年珍藏教科书展”,不乏难得一见的孤本,不少历经沧桑的教科书为首次公开展出。 陈静 摄

  据悉,现代意义的教科书产生于清末洋务运动以后,兴起于新学堂的出现和现代学制的形成。本次展览展示了百年来中国各种教科书,包括自编与官编教科书;清末、民国、烽火年代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编写的教科书。一本本被精细保护起来、泛黄的教科书,从一个历史侧面反映着百年的中国教育变迁。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毛毅静告诉记者,因为早期新学制、学堂改革,出版印刷业改革在上海蓬勃开展,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以“启发民智”为主旨,大规模编写发行教科书,因此申城成为现代新式教科书的发源地。石鸥表示,此次珍贵的百年教科书回到现代教科书发源地上海展出,意义不凡。

一本本被精细保护起来、泛黄的教科书,从一个历史侧面反映着百年的中国教育变迁。 陈静 摄
一本本被精细保护起来、泛黄的教科书,从一个历史侧面反映着百年的中国教育变迁。 陈静 摄

  据悉,鸦片战争以后,新式教育初见端倪。新式学堂大量设立,产生了由国人自编的新式教科书,对旧制度、旧思想、旧观念形成了有力的冲击,现代意义的教科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897年,中国人自编的第一本教科书南洋公学的《蒙学课本》问世,此后的十多年间,中国自编的新式教科书,如初升之太阳,喷薄而出。一大批在近代史上闪耀的名字——张之洞、陈独秀、蔡元培、严复多次出现在教科书的封面上。

  1922年,民国新学制改革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适应新学制课程设置和精神要求的教科书迅速推出。新学制教科书的编写吸引了众多社会精英与学界名流的参与,商务印书馆的新学制教科书汇集了胡适、冯友兰、顾颉刚、叶圣陶、吕思勉等一大批大学者,学术水平高超和个性化色彩凸显。改革开放后,是教科书统一与多样化发展的时代。21世纪,中国教科书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石鸥表示,小课本承载这大启蒙、大学问,培养怎样的孩子,便会塑造怎样的民族未来。此番展出的教科书,引领人们去窥见时代的启蒙,去体味百年教育演进与启蒙,述说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和历史沧桑,也让人们看到前辈们教些什么、学些什么。这位学者表示,希望通过展览让人们吸取历史经验,编撰具有中国智慧的教材。(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