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汉学家哈菲佐娃:与中国的缘分是命中注定

  中新社努尔苏丹5月14日电 题:哈萨克斯坦汉学家哈菲佐娃:与中国的缘分是命中注定

  中新社记者 文龙杰

  哈萨克斯坦自然科学院院士、历史学博士、著名汉学家克拉拉·哈菲佐娃即将前往北京参加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而她的人生经历就如同一部文明对话的微纪录片。

  哈菲佐娃1939年出生在哈萨克斯坦西部地区,少年时期就“遇到了”中国。她说:“1949年时,我们的少年杂志、报纸里有关于中国的内容,我当时就对那些文章里的中国十分感兴趣”,“我从小就很想学东方学,希望能学印度语言、印度历史或中国历史,后来决定学中文。我觉得中文非常有意思,像画一样。”

  哈菲佐娃中学毕业后工作了两年,之后进入塔什干国立大学东方系。那年她19岁,正式开始学习汉语。哈菲佐娃的老师们大多在中国工作和生活过,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书法、绘画、历史有着精深的研究。

  接受采访时,哈菲佐娃告诉记者,老师教导她在研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要对游牧文化进行研究,“因为中国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对话、碰撞和交融是古丝绸之路(精神)的主要体现”。

  哈菲佐娃的著作中,《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清王朝和哈萨克汗国》《中亚和东亚的文明对话》《14至19世纪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外交》等代表作均致力于以大历史的视角重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融。

  1962到1964年,哈菲佐娃到北京大学留学。“中国老师和同学对我非常好”,哈菲佐娃说,那时候物资短缺,课本不够用,“我的同学吕桂珍就给我抄了一本书,让我刻骨铭心。现在我把这本书交给了哈萨克斯坦国家档案馆”。

  从塔什干国立大学毕业后,哈菲佐娃曾在撒马尔罕任教两年。此后由于历史原因,东方学系关闭,哈菲佐娃与中国的联系被切断了。2018年,在中国媒体的帮助下,哈菲佐娃联系上了在北京的老同学吕桂珍,今年初还收到了吕桂珍寄来的新年贺卡和刻有乐曲《琵琶语》的光盘。

  “55年音讯不通,但她寄来这首乐曲,无需言语,我们就知道彼此的情感了。”如今,每逢大学和研究机构举办活动,哈菲佐娃就会播放《琵琶语》。

  “文化沟通可以增加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使我们的世界更宽容。”哈菲佐娃说,不知道历史上的中国,就不了解现在的中国,“我经常叮嘱学生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定要利用空闲时间多研究,培养兴趣”。

  1988年前后,哈萨克斯坦高校开始筹办东方学系,成立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当时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均显薄弱,哈菲佐娃承担起了大部分工作,开始和同事们培养汉学人才。

  现在,哈菲佐娃桃李满天下,学生们毕业后工作在中哈交流的各个领域。“我的第一批学生大部分在国家单位工作,多数去了外交部、海关和航空公司,后来的学生里有些当了老师。”

  哈菲佐娃拥有一系列“第一”:哈萨克斯坦第一位汉学博士、第一个高校汉语教研室主任、第一位系统整理中国与中亚关系史的学者,出版发表了100多部著作和文章。

  忆及自己的汉学研究生涯,今年已80岁高龄的哈菲佐娃说,与中国的缘分是命中注定,“我的生活中最有意思的、最美好的都和中国有关,中国在我的生活里像是节日一样”。

  哈菲佐娃说,她把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传给了女儿,女儿在研究柳宗元的散文。文明间的对话正在传承。(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