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古事:奔跑着的“客家狂欢节”

  中新社龙岩2月11日电 题:走古事:奔跑着的“客家狂欢节”

  中新社记者 陈悦 林春茵

  11日上午8时许,冬日的早晨寒意仍浓,福建龙岩市连城县罗坊乡上罗村的街道上已经响起锣声,一年一度元宵佳节的罗坊走古事在这座闽西客家村庄即将拉开序幕。

  近日,中国文化部批复同意设立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闽西客家文化保护也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连城作为“古汀州八县”之一,正位于保护实验区内。而走古事,则被称为闽西客家人的“狂欢节”,是罗坊人几百年来绵延相传的元宵文化活动,表达客家先民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愿。

  如今的走古事,按不同的村民小组组合,分为七棚,每年正月十一,七棚的村民齐聚在罗氏老祖堂,抓阄排序,抽中第一棚叫大福首。村民罗礼金所在的这一棚今年成为大福首,他言语中难掩骄傲,“祖宗挑人,公平公正”。

  在走古事习俗中,各棚一出发,都要先到罗氏老祖堂,这里的鞭炮声,从清晨起就连绵不绝,“客家人嘛,最先要敬重祖宗”。

  在第一棚的化妆点,早早聚起众多村民和从天南地北赶来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墙上醒目的红纸,贴的是走古事的村民名单,能入选对每个村民都是自豪的事。

  从正月十一开始,被挑中走古事的年轻人就开始练脚力,他们届时要抬着古事棚在广场、山间、河道狂奔,“大福首是带路的人,特别威武”,罗礼金说,一听说今年跑第一棚,这棚的年轻人都特别卖力。

  除了脚力,走古事还要力气和技巧。一个古事棚,用厚重的木头搭成方形框架,框架四周装饰图案,两侧则是长长的轿杆,还有其上两个小朋友,足足有四百多斤。此外,走古事不仅仅是单纯的跑,还要顺走、逆走走出“剪刀形”。

  在第一棚走古事的罗明太告诉记者,走古事一班要18人,“杠头”两人拉、“杠尾”两人推,负责控制方向;还有两人在古事棚两侧控制平衡;其余人则主要负责抬,彼此默契配合,甚至高矮也要差不多。此外,还要选出经验丰富的老人家当总指挥,用旗子和哨子指挥进退启停。大家合力,才能让走古事顺畅“走”起来。

  罗明太说,走完一场古事,很多人肩膀都会肿起来甚至磨破皮。因此,一般而言,跑上两圈,就要换上一班人。

  每个古事棚上还有两位身着戏袍,化上戏妆,扮成李世民、薛仁贵、刘邦、杨六郎、刘备等历史人物的小朋友。入选的小朋友要求相貌端正,胆子大。

  今年8岁的罗锦波就被选入了第五棚,他的父亲,已经有五六年走古事经验的罗森良,今天要抬着自己的孩子奔跑,开心地拍着自己孩子表扬,“他一点不怕”。罗森良告诉记者,罗锦波此前还被选中在电视剧中扮演古事棚上的小朋友。走古事能被搬上电视剧,让罗森良感到很自豪。

  当上罗村边小河两岸挤满上万观众,并发出热烈呼喊之际,就是走古事即将迎来最高潮了。年轻人们抬着七棚古事来到历史悠久的云龙桥边,略歇歇脚便开始绕圈狂奔,奔到兴起,大家发一声喊,次第冲进冬天冰冷的河水中奔跑竞逐,脚步激起飞扬的水花。河岸两旁观众则用呐喊、喝彩和掌声相伴。

  在云龙桥上观看的厦门大学教授罗礼太是上罗人,离开家乡已经30年了,放不下乡愁的他每年都要带着学生回来做田野调查。他说,走古事所体现出来客家先民对富强、和谐的追求,在今天而言仍然十分有意义,也因此成为罗坊的精神标识。

  罗礼太特别高兴看到,走古事的观众规模和参与村民都在不断增加。他说,客家文化就需要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完)

分享

  中新社龙岩2月11日电 题:走古事:奔跑着的“客家狂欢节”

  中新社记者 陈悦 林春茵

  11日上午8时许,冬日的早晨寒意仍浓,福建龙岩市连城县罗坊乡上罗村的街道上已经响起锣声,一年一度元宵佳节的罗坊走古事在这座闽西客家村庄即将拉开序幕。

  近日,中国文化部批复同意设立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闽西客家文化保护也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连城作为“古汀州八县”之一,正位于保护实验区内。而走古事,则被称为闽西客家人的“狂欢节”,是罗坊人几百年来绵延相传的元宵文化活动,表达客家先民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愿。

  如今的走古事,按不同的村民小组组合,分为七棚,每年正月十一,七棚的村民齐聚在罗氏老祖堂,抓阄排序,抽中第一棚叫大福首。村民罗礼金所在的这一棚今年成为大福首,他言语中难掩骄傲,“祖宗挑人,公平公正”。

  在走古事习俗中,各棚一出发,都要先到罗氏老祖堂,这里的鞭炮声,从清晨起就连绵不绝,“客家人嘛,最先要敬重祖宗”。

  在第一棚的化妆点,早早聚起众多村民和从天南地北赶来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墙上醒目的红纸,贴的是走古事的村民名单,能入选对每个村民都是自豪的事。

  从正月十一开始,被挑中走古事的年轻人就开始练脚力,他们届时要抬着古事棚在广场、山间、河道狂奔,“大福首是带路的人,特别威武”,罗礼金说,一听说今年跑第一棚,这棚的年轻人都特别卖力。

  除了脚力,走古事还要力气和技巧。一个古事棚,用厚重的木头搭成方形框架,框架四周装饰图案,两侧则是长长的轿杆,还有其上两个小朋友,足足有四百多斤。此外,走古事不仅仅是单纯的跑,还要顺走、逆走走出“剪刀形”。

  在第一棚走古事的罗明太告诉记者,走古事一班要18人,“杠头”两人拉、“杠尾”两人推,负责控制方向;还有两人在古事棚两侧控制平衡;其余人则主要负责抬,彼此默契配合,甚至高矮也要差不多。此外,还要选出经验丰富的老人家当总指挥,用旗子和哨子指挥进退启停。大家合力,才能让走古事顺畅“走”起来。

  罗明太说,走完一场古事,很多人肩膀都会肿起来甚至磨破皮。因此,一般而言,跑上两圈,就要换上一班人。

  每个古事棚上还有两位身着戏袍,化上戏妆,扮成李世民、薛仁贵、刘邦、杨六郎、刘备等历史人物的小朋友。入选的小朋友要求相貌端正,胆子大。

  今年8岁的罗锦波就被选入了第五棚,他的父亲,已经有五六年走古事经验的罗森良,今天要抬着自己的孩子奔跑,开心地拍着自己孩子表扬,“他一点不怕”。罗森良告诉记者,罗锦波此前还被选中在电视剧中扮演古事棚上的小朋友。走古事能被搬上电视剧,让罗森良感到很自豪。

  当上罗村边小河两岸挤满上万观众,并发出热烈呼喊之际,就是走古事即将迎来最高潮了。年轻人们抬着七棚古事来到历史悠久的云龙桥边,略歇歇脚便开始绕圈狂奔,奔到兴起,大家发一声喊,次第冲进冬天冰冷的河水中奔跑竞逐,脚步激起飞扬的水花。河岸两旁观众则用呐喊、喝彩和掌声相伴。

  在云龙桥上观看的厦门大学教授罗礼太是上罗人,离开家乡已经30年了,放不下乡愁的他每年都要带着学生回来做田野调查。他说,走古事所体现出来客家先民对富强、和谐的追求,在今天而言仍然十分有意义,也因此成为罗坊的精神标识。

  罗礼太特别高兴看到,走古事的观众规模和参与村民都在不断增加。他说,客家文化就需要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