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高发年底恐慌症:或焦躁或倦怠 觉得工作无趣

制图:贺少成

  【风·尚】岁末职场,你被“恐慌症”击中了吗?

  本报记者 李丹青

  “换工作了吗?”“没呢!”当被问到近况时,陈学伟突然打一激灵。原来一直对工作不满意的他,刚刚在某社会招聘网站上注册账号并录入了简历,“注册时挺尴尬的,胆战心惊中发现好多同事都在网上投简历”。

  焦虑成了困扰职场人士的一大“心魔”,在岁末年终“大爆发”。他们或焦躁,或倦怠,愈发觉得工作无趣。

  职场高发“年底恐慌症”

  这是陈学伟踏入职场的第5个年头。本科毕业后,他顺利进入北京一家做新能源的国企工作,先后在技术、行政、市场等部门轮岗。身为“土著”的他,就这样开始了工作不紧不慢、收入不高不低的职业生涯。

  刚上班的前两年,陈学伟不停地接触不同部门的工作内容,新鲜感十足。当时的他,虽然觉察到单位工作效率低下,但他不想走马观花式跳槽,加之入职不久的跳槽,薪水涨不了太多,陈学伟边工作边观望。

  但陈学伟越等越失望。“今年公司职代会报告说,职工人均收入涨7.8%。”可熬到年底,陈学伟发现收入不仅没涨,反而比去年还少,“去年月收入还能到7000元,今年月均还不到这个数”。

  眼瞅着其他公司的同行动辄上万元的收入,最近的一个工作日,陈学伟悄悄在招聘网站录入信息,“我设置的是不让同公司的看到,但尴尬的是看到好多同事都在上面注册了”。

  职场焦虑其实是普遍现象。去年底,有媒体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络对2000余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年末焦虑”,而51%的受访者“年末焦虑”来自工作压力。

  一个工作日的20点,刚下班的陈燕边吃饭边和记者聊了起来。两年前,大学毕业后的陈燕进入了北京一家保险公司工作,工作的高强度和全年周六日无休,时常让她觉得片刻的休息都很奢侈。

  “周六日不来上班要请假,领导还不一定批。”面对记者的不解,陈燕一脸淡定,“要冲业绩啊,要开说明会啊,要培训业务员啊……”月入4000元的陈燕在公司已经算是高收入了,同事间时常调侃“我也是时薪10块钱的人了”。

  陈燕所在的公司,“离职”从来不是避讳的词。因为身体透支严重,周围的人都劝陈燕请病假,可是她自己不好意思,“已经断断续续吃了一年中药了,最严重的时候正讲着课嗓子说不出来话了。”

  日常社交中,陈燕不爱发语音,“我有语音恐惧,因为业务员总喜欢给我发特别长的语音,每天都很忙,根本没时间听,我现在害怕看到语音,习惯性转成文字看”。

  烦恼的人们各有各的烦恼

  根据360搜索大数据,25岁~34岁年龄段人群职场忧虑指数最高。这个年龄段人群与80后人群较为接近,已是当下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往往是家庭支柱。他们工作生活压力较大,职场忧虑指数也较高。

  “有人介绍对象时,我挣得还没女方多。”收入低导致的囊中羞涩,是让陈学伟想跳槽的主要原因。

  此外,单位“等靠要”“慵懒散”等低效作风更让陈学伟疲于应付,甚至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在他看来,目前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只是一份工作,不能称为“事业”,“我现在在市场部,做最多的不是开拓市场,而是处理各种报告和报表,反复做报告,找各种领导审批,内部流程繁琐,时间都浪费了”。

  和陈学伟对工作的抱怨不同,在广州某商业银行就职的赵明哲产生了职业倦怠,工作4年的她越来越觉得工作“无趣”。

  在赵明哲看来,做好一份工作需要的是兴趣和能力。刚开始工作的前两三年,新工作新环境有新鲜感,可她越来越觉得自己不适合银行的重复性劳动,“所有工作流程化,无趣,自己只是一颗螺丝钉,没有生命”。

  越是不喜欢越没有动力。每周五例会,赵明哲和同事都要汇报当周和下一周的工作内容,“每逢周五就焦虑。”有时刚在工位坐下,赵明哲就会被领导催促:“窝这儿干啥,跑出去拉客户呀!”她不得不出去跑市场,“一开车就焦虑起来,也不知道去哪儿。”

  同样面对焦虑,赵明哲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处理方式不一样。女同事好多为了照顾家庭,选择换一份轻松的工作,而男同事再难也只能“扛着耗着”。考虑到“35岁前是职业有选择空间的阶段”,赵明哲已经开始寻找创业项目。

  职业焦虑并不止存在在年轻人中。在人力资源领域摸爬滚打数十年后,白璐已是一家规模不小的互联网公司的人事经理。收入、职级、晋升等方面都令人满意,白璐开始纠结“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同一种工作,不知道试试其他工作内容会不会更喜欢。”

  “我老公做了将近20年的软件开发,有时我们都觉得越来越没意思,幻想开家书店或做做销售,是不是更有趣?”白璐说。

  有行动才会有改变

  日常工作中,总有同事向白璐吐槽职场烦恼,只是入职时间不同,烦恼的点各有不同。

  “刚毕业的应届生,他们不知道喜欢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入职2~3年后,根据各自性格和兴趣,他们逐渐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但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去尝试;入职5年左右,他们开始结合收入考虑晋升,甚至想换一个平台发展。”白璐介绍,像她这样工作10年以上的,各方面打拼到相对稳定,职业成就感就开始降低,甚至有些厌倦工作,不想为了工作而工作。

  相较于10多年前自己所处的年代,白璐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在职场上表现得过于浮躁,跳槽率过高,“这在招聘时很吃亏。我们将毕业后3年内换5~6份工作、每份工作不到1年的简历称之为‘难看的简历’。”

  白璐所在的行业内,大家对频繁跳槽的看法几乎一致。她介绍,一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公开要求应聘者5年内跳槽不能超过3次,“企业越来越看重职业忠诚度,频繁跳槽的话,时间都花在适应新环境上了,说明这个人基本功不高。纵观业务好的人,他的时间都花在熟悉工作上。”

  每到年底,前来寻找职业生涯规划师赵晓璃帮助的人就会多起来。从她经手的大量咨询案例来看,很多人深陷痛苦却无能为力,就是因为被无趣的表象所迷惑,并没有想办法改变“被动工作”的局面。

  这些人无数次想切换工作轨道,但不知道是否能够顺利切换,对未来充满不确定和不自信。赵晓璃说,按照时髦说法,人们应“追随自己的内心”,但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就是各项能力不能掉队。

  所谓的理想工作,只是头脑中的幻想。赵晓璃总结道,在职场中很多人光知道干活,却从来不去琢磨工作规律和方法,长此以往,永远在低水平重复,消耗了本就不多的工作热情和动力,越做越受挫,越做越无趣,越做越没有成就感。

  杨绛先生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在职场上,想得太多也是“病”。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去想去抱怨,不如主动去做,有行动才会有改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