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关岭:一头牛“串联”起脱贫致富与石漠化治理样本

图为关岭新铺镇岭丰村养牛产业。 刘鹏 摄

  中新网贵州关岭12月24日电 题:贵州关岭:一头牛“串联”起脱贫致富与石漠化治理样本

  记者 刘鹏

  “早餐后,牵着牛到山坡上遛遛,割草间隙俯瞰村庄的不同变化,中午回家吃饭,下午忙碌着其他农活。”这样简单的生活在贫困户冯大邦看来,很充实。为何充实,因为生活有奔头。

  冯大邦家住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新铺镇岭丰村,现年50多岁他提及养牛,便能滔滔不绝地谈论一堆养殖经验和技巧。冯大邦说,虽然年纪大了点,但能干得了活,脱贫致富决不能等、靠、要,不能寄望于儿子在外务工,总要做些什么事情。

  2016年下旬,在中国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岭丰村科学施策,因地制宜,开始谋划发展养牛产业。冯大邦积极响应,在村里合作社领回了几头牛崽子,并在合作社提供的技术支持下开启了养牛之路。通过养牛,冯大邦家里的老房子翻修了,每年还有不少的存款。

  “我现在合作社上班,和城市里的上班族一样,朝九晚五,每个月有3000多元(人民币,下同)的固定工资。”村民王荣仁笑着告诉记者,从以前的贫困户变为现在的产业工人,成为上班族,干劲大了,生活将会越来越好。

图为绿色草料皇竹草的种植对当地石漠化治理起到了有效作用。 刘鹏 摄
图为绿色草料皇竹草的种植对当地石漠化治理起到了有效作用。 刘鹏 摄

  关岭牛养殖历史悠久。新铺镇副镇长曹坤玺介绍,关岭牛是国家级重点保护的78个地方畜禽品种之一,居于贵州四大地方品种牛之首。关岭自治县花江牛市于明朝崇祯年间就闻名全国,1986年获国家商业部命名为“全国四大牛市”,曾创造每年外销15万多头的销售记录。

  为推动养牛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岭丰村硕民村社一体养殖专业合作社于2017年正式成立,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吸纳贫困户就业、领养牛崽散养等方式把村民的利益紧密连接。2018年,合作社实现增收150多万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有效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关岭县牛产业累计直接带动农户9404户3.29万人(其中贫困户5316户1.86万人),户均增收6000元。官方表示,预计到2020年,关岭将建成规模化肉牛养殖示范场60个以上,同时,“关岭牛”第一产业将实现产值超过15亿元,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产值达25亿元。

  一头牛带来的不仅是脱贫致富新路径,更带来了石漠化治理的关岭样本。

  谈起石漠化治理,曹坤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位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关岭县,国土石漠化比例曾高达33.91%。“土地贫瘠,植树造林,树也成长不了,如何有效治理石漠化成村里发展的最大之痛。”曹坤玺说,养牛就要有草料,于是就在村里试着种植皇竹草,为了让皇竹草更加茂盛,就把牛粪当作肥料,没想到效果极好。

  “乔木都种不活,皇竹草却长得十分茂盛。”曹坤玺说,皇竹草大规模生长,山坡上水土流失的现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目前,岭丰村已完成种植皇竹草7000多亩,植被覆盖率从原来的10%增加到了近50%。

  更可喜的是,村里消化不了的草料还可以销售给其他养牛基地,草料也成了拓宽村民增收的另一个“法宝”。

  牛成为主导产业,牛粪全部回收种植牧草、经果林等,牧草、经果林又可有效治理石漠化,如今的关岭县,这头牛串联起了脱贫致富与石漠化治理的完整的循环产业链。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关岭县水土流失面积降低至407.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2.83%。

  贫困治理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和动态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特色发展解决短期的物质贫困,更需要因地制宜助力长期的稳定发展。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政治学博士丁胜表示,“关岭牛”作为具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特色产品,在贫困治理中具有独占性优势。而皇竹草作为“关岭牛”的绿色草料,在石漠化治理中具有排他性优势。“关岭牛”和皇竹草的完美搭配,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探索出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