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刊】幻想照进现实

近日,一场换头手术成为新闻焦点。虽然主刀医师称,这场人类头移植外科手术模型,只是一次医学实验。但如此科幻的手术在现实中实施,引起了众多的讨论和猜想。虽然真正的换头术并未实现,但纵观历史长河,很多大胆的想法和预测,随着科技的进步,都在一一变为现实。 在科幻电影《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中,天行者卢克用一只机械手代替了自己被激光剑砍掉的右手。电影的这个桥段给了发明家Dean Kamen灵感,他研制出了具有极高的操作准确度的LUKE仿生机械臂,让残障人士可以利用仿生手做出灵巧的手臂和手部动作。

手机,这个现在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小玩意,当初的诞生也是来自发明人马丁·库帕的灵光一现。而带给他这道灵光的正是科幻经典《星际迷航》里的片段。库帕看到电视中的Kirk舰长对着一个小盒子讲话,便有了将它发明出来的想法,于是我们便有了手机。第一款翻盖手机被命名为StarTAC,也正是向《星际迷航》(Star Trek)致敬。图为2003年4月2日,马丁·库帕拿着世界第一款手机的原型机,坐在旧金山街头。

除了手机,伟大的《星际迷航》还为我们带来了平板电脑。在1987年9月上映的《星际迷航:下一代》剧中,有一种叫做PADD (Personal Access Display Device)的设备,具有触摸功能,它就是平板电脑的雏形。乔布斯曾在介绍iPad的时候,用《星际迷航》电影来展示它的多媒体性能,有网友开玩笑地说,乔帮主也是看了《星际迷航》才有了推出iPad的灵感。

1963年2月14日,辛康1号卫星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上天,这是世界上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升空飞行。从此,长途电话和卫星电视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看到全世界的电视信号,与世界各地的人通过电话沟通。早在1945年,二战刚刚结束,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就在《地外中继》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利用地球轨道上空的同步卫星传送通讯信号的设想。尽管同步卫星的技术概念并不是他第一个发明的,但卫星通信的设想,仍然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预言之一。通信卫星所运行的轨道,后来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为“克拉克轨道”。图为1989年,NASA发射到地球同步轨道的TDRS-D卫星。

80后的小伙伴们应该还记得童年时候看过的一部科幻电影《机械战警》,电影中能力超强的机械警察带着高科技装备匡扶正义,消灭恶势力,大快人心。如今,机械警察已经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图为当地时间2017年5月31日,阿联酋迪拜,全球首个机器人警察参加斋月开斋晚餐的加农炮发射仪式。它配备了“情感检测装置”,能分辨1.5米内的动作和手势,同时还可以辨别人脸的情绪和表情。机器警察的相机眼睛能够进行人脸识别,还可以把现场的情况发送回指挥部,供未来分析案情使用。

电影《钢铁侠》里那一身帅气而充满科技感的战衣令人大呼过瘾,近年来,类似电影中的外骨骼装备的研发一直没有停下脚步。虽然还达不到托尼·斯塔克那样的先进程度,但凭借各种外骨骼辅助设备,人类已经可以完成很多超越极限的活动。比如,支撑型外骨骼装备可以让工人轻松提举30-100公斤的重物,瞬间变身“钢铁侠”。图为2007年10月3日,东京的一个展会上,工作人员展示家庭护理用的外骨骼设备。

《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中,角色们通过全息影像,相隔几个星系进行实时语音通讯。如今这一场景已经变为现实,越来越多的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图为2015年5月9日,“‘如果能许一个愿’邓丽君20周年虚拟人纪念演唱会”在台北小巨蛋登场,“邓丽君”“复出”演唱《甜蜜蜜》等名曲。演唱会主办方为重现邓丽君温婉的倩影和动听的歌喉,邀请好莱坞知名视效团队数字王国,运用数码3D技术、花费5年时间制作邓丽君的立体投射影像,让她的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在观众面前。

1972年的科幻小说《赛博格》,描绘了前宇航员出身的飞行员Steve Austin在一次飞行过程中出现问题,从而使他只留下了一只眼睛和一支胳膊。科学家们为他装上了两双新腿,一只可移动的装有摄像头的眼睛和一个假胳膊,这使得他成为了赛博格,也就是人和机械的混合体。该书提前40多年预言了仿生腿的移植。图为2012年10月25日,Zac Vawter站在芝加哥的一栋高楼上,适应他新装上的仿生腿。他将利用这条仿生腿,参加世界最高的爬楼梯大赛。

1870年,凡尔纳发表了著名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潜水艇之父西蒙·莱克被书中描述的海底旅行以及探险深深吸引。终于,在1894年他造出了第一艘在公海航行的潜艇“亚古尔英雄号”,开启了人类的海底航行历史。图为2007年5月4日,德国海军的U34潜艇编队航行在波罗的海中。

在007电影《黑日危机》中,邦德乘坐的胶囊列车给影迷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在现实中,这一炫酷而疾速的交通工具正在投入研发,在不远的将来,或许可以改变我们的出行。2013年,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提出 “胶囊列车”(又作“超级高铁”)的概念后,这一设计速度超过飞机的新型交通工具就备受世人瞩目。按照设想,乘客坐在胶囊形状的运输舱内,借助管道与推进技术以超低气压状态实现高速移动。这一类似“豌豆荚”的传输装置,其设计的移动速度可以到达每小时约1200公里,乘客不到1个小时即可从北京抵达上海。图为2016年5月12日,超高速高铁模型进行演示。

还记得《少数派报告》中,阿汤哥那套炫酷的手势操作系统吗?如今,索尼的一个小设备让你也可以过一把阿汤哥的瘾。这个名为Xperia Touch的投影仪可将任何表面变成触控屏,它可以向任何表面投影,并把它们当做自己的触控屏幕。虽然实际使用起来并没有那么流畅,但起码它代表着未来的方向,让我们的生活距离科幻电影,又更近了一步。

在《007:幽灵党》中,最先出场的智能穿戴设备当属喷气背包。当邦德利用喷气背包逃过反派追杀的时候,好不痛快!实际上,喷气背包也出现在了现实生活中。图为当地时间2017年5月25日,英国萨默塞特郡,英国发明家理查德·布朗宁穿着自己发明的喷气式飞行服试飞。布朗宁有一个愿景,希望创造一个可用的反重力喷气推进式引擎的飞行服,他建立了一家公司来重建人类飞行之梦。在获得技术专利后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人类推进飞行器公司。

说起《霹雳游侠》,大家一定还记得那辆能自己行驶具有高智商的黑色庞蒂亚克。很多人童年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霹雳游侠”跑车。如今,类似电视剧中的无人驾驶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会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改变我们的出行。图为第一辆在美国面向大众服务的“阿马”牌无人驾驶摆渡车。最多可容纳12名乘客,最大时速45英里(72公里)。该车没有安装方向盘和制动踏板,而是依靠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电子传感器和其他技术自动驾驶。试运营期间,摆渡车车速不会超过每小时15英里(24公里)。预计试运营一年内,摆渡车将运送乘客25万人次。

1979年出版的著名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中,主人公漫游宇宙的开启冒险旅途,由于不同星系间语言不同,主人公靠一种可以对音频进行实时翻译的通用转换器来畅游宇宙。三十多年后,翻译应用程序的出现使得这个情节变成了现实。图为2015年10月22日,东京,日本厂商雅马哈向公众展示可以实时翻译语音的应用程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