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被动伪装到主动伪装 信息化战争催生伪装革命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8月10日 09: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打赢信息化战争,不仅要关注“如何发现对方”,更应重视“怎样全面地伪装自己”。

  在“发现即摧毁”的信息化战场上,伪装对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助推作用日益凸显,高效的伪装不仅关乎作战人员和装备的战场生存,更会影响敌人掌控信息的质量,进而决定战争目标的达成。传统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战争指导原则,已具体体现为“发现敌人,伪装自己”。

  当战场上真假目标比例为1∶1时,相当于增加了4成的作战力量

  孙子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伪装集“藏”与“形”手段于一体,是为降低敌人侦察效果,欺骗、迷惑敌人,而对作战企图、行动和重要目标等进行的隐真示假活动。

  作为军事史上传统的“保存自己”的方式,伪装的作战价值之所以不断攀升,主要在于其能够制造战场上的不确定性表征,向敌人释放能够有效影响作战决策和行动的迷雾,破坏其战争感知力。

  信息化以前的战争,绝大部分迷雾因作战部队侦察监视能力较弱而起。

  在世界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诺曼底登陆作战中,囿于落后的监视技术,盟军指挥官几乎两眼一抹黑。战前盟军航拍照片显示,距诺曼底滩头数英里有一片平坦的草场,可做空降着陆场。殊不知,这片草场早已被德军放水淹没。由于当时的照相侦察无法有效识别水场,致使几十名伞兵落水而死。

  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侦察手段日臻完善,战场可视化程度大大提高,诸如二战期间水、草不分的悲剧很难重演,但战争迷雾并未彻底散去。随着伪装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灵活的伪装战术,战场伪装已成为生成战争迷雾的主导因素。

  科索沃战争中,面对北约军队先进的预警、侦察、监视体系,南联盟军队积极采取遮障、欺骗和设置假目标等伪装措施,在战场上制造了重重迷雾,使得号称世界专业水准最高的战略性空军行动竟然分不清哪些是真正的坦克、装甲车,哪些是三角板、残骸等冒牌货。南联盟从而保存了超过一半的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

  根据美国学者惠利的研究报告,仅在1914~1979年间的93场战略性交战中,就有76场交战曾实施过大规模的战略伪装行动。借助伪装制造的战争迷雾,作战效益得到极大跃升。

  研究表明,仅以设置假目标这一传统方法为例,当战场上真假目标比例为1∶1时,相当于增加了4成的作战力量;当这一比例达到1∶3时,可使目标损减降至5成,使敌弹药消耗量增加7~9成。

  对此,瑞典专为军队制造假目标的梭鱼公司在为其产品做广告时,毫无顾忌地宣扬:“我们制造的‘喷气式飞机’每被击中一次,就能为您节省数百万美元。”

  具有隐性功能的战斗机F-22创造的0:144的战损比充分证明了伪装的力量

  战争是双方优势的博弈。与“发现敌人”一样,能否有效地进行“伪装自己”本身就是一种优势。

  隐形战斗机投入战场后,凭借隐形优势,能在敌方战斗机发现自己之前,使用空空导弹将其击落,避免近距离格斗。而非隐形的常规战斗机在此类对抗中则相当被动。具有隐性功能的战斗机F-22创造的0∶144的战损比就能够充分说明问题。

  在战场上,拥有伪装优势的一方除了能够抵消敌人的侦察监视优势外,还能用其构建对己有利的双方博弈矩阵。

【编辑:王金志】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