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卫国战争中苏军使用“战术停顿”粉碎德军威胁

2012年08月30日 09:44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进攻作战,攻击方连续突击后,往往会面临官兵疲劳,减员较多,弹药告罄,食品、饮水、油料不继等困难。此时攻击锋锐已挫,不断拉长的交通线很难百密无一疏,倘在地形、天候、特别是敌情不明的情况下继续发展进攻,则未必能取得更大战果,甚而遭受颠覆性损失。

  苏联卫国战争后期,苏军反攻部队逼近柏林时,出现了后续脱节、保障困难的情况。朱可夫问他的坦克集团军司令卡图科夫:“如果你是古德里安,掌握着23个师,包括7个坦克和摩托化师,朱可夫现在攻打柏林,后续部队还在150公里外的波美拉尼亚,你会怎样行动?”卡图科夫回答:“那我就用坦克部队从北面进攻,切断苏军攻击部队。”朱可夫肯定了卡图科夫的判断,认为这是对手唯一的机会,于是命令部队暂停攻击,并急调第一坦克集团军北上,果然粉碎了德军威胁极大的翼侧反击。苏军这一果断的“战术停顿”化解了危机,保障了柏林战役的顺利进行。

  冷兵器和机械化战争时代,作战节奏相对较慢,“战术停顿”运用比较频繁。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节奏空前加快,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指出,以往“大吃小”的战争制胜规律已经转变为“快吃慢”。伊拉克战争中,在“快速决定性作战”思想指导下,美英联军的主要军事行动只进行了20余天就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尽管强调速决制胜,美军在这场战争中的地面行动仍实施了长达5天的“战术停顿”。

  伊战初期,美地面部队在空军掩护下快速突进,第3机步师头3天便推进了350余公里,并继续发展进攻。虽然作战进展顺利,保障困难却已显端倪。更严重的是伊拉克吸取海湾战争的教训,其狂热勇猛的准军事部队不断袭扰美军补给交通线。3月25日,沙尘暴来袭,能见度大大降低,补给更为困难。美第5军军长华莱士中将意识到:必须在前方建立足够的后勤保障基地,才能支援部队向巴格达发动攻击。此后5天,第5军停止前进,就地休整,加强后勤保障恢复战斗力,同时派出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接防第3机步师并巩固交通线。3月31日起,备足了各种补给的第3机步师恢复进攻,8天时间即攻入巴格达,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机动速度之最。显然,没有前面适时的“战术停顿”,就不会有后面精彩的“世纪狂奔”。

  孙子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善于用兵的人,先要做到不被敌人打败,然后才能寻求战胜敌人的机会。克劳塞维茨也认为,要把握进攻的“顶点”,即进攻方的力量足以进行防御以等待媾和的时刻,超过这一时刻继续进攻,就会遭到强大的反击甚至一败涂地。在迷雾重重的战场上,指挥员只有不断地审时度势,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灵活运用进退攻守,才可能“致人而不致于人”。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变成了越来越难驾驭的“变色龙”,时间的价值空前提高,但快节奏有时亦离不开慢节拍,必要的“战术停顿”似慢实稳。如果看不到潜在风险和威胁,忽视攻防节律的控制,一味求快有进无止,极可能欲速不达,甚至走向愿望的反面。(张志伟 张 翚)

【编辑:曹昆】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