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雷锋式好军医胥少汀:年逾九旬仍为患者服务

2012年09月16日 12: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9月16日电 题:“雷锋式的好军医”胥少汀:年逾九旬仍为患者服务

  作者 罗建刚 冯飞 陶社兰

  想象一下,91岁高龄的耄耋老人,却仍然坚持为患者服务,这需要怎样顽强的毅力。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原主任、中国著名骨科专家胥少汀,就是这样一位从医70年来,始终坚守全心为民服务的责任与担当的“雷锋式的好军医”。

  2011年,医院专门召开“胥少汀从医70周年纪念大会”,号召全院人员向他学习。倍受感动的胥少汀连夜向医院写信,表达两个想法:一是把自己所购买、收集、珍藏的书籍和撰写的笔记,全部捐献给医院;二是把从医以来所获得的10万元奖金和稿费捐献给医院,作为人才培养基金。

  “作为医生、老师,看病、治病、带学生,是我的工作,我只是尽了我的本份。”胥少汀说。

  像战士一样冲锋在第一线

  70年的从医生涯中,胥少汀像一个时刻准备冲锋的战士,只要一声令下,就会毫不犹豫冲向前沿阵地。

  1950年11月16日,作为华北军区手术队手术组组长,胥少汀带领30人的医疗队跨过鸭绿江,走上了异国他乡战火纷飞的战场。

  前方送下来的伤员都是枪伤和炸伤,超过12小时就会感染,经过一路颠簸后送,留给医疗队救治的时间十分紧迫,需要紧急清疮防止感染,而手术队除了护士、麻醉师和后勤保障人员外,只有7名医生,大多刚毕业不久,没有战伤救治经验。

  “志愿军战士为了保家卫国光荣负伤,我们再苦再累也要把他们救治好。”胥少汀说。对每一个伤员,他都要亲自查看,危重伤情自己亲自处理,稍微轻点的指导医生手术。

  在朝鲜参战的半年时间内,他带领医疗队风餐露宿,经受住了一次次死亡的威胁,抢救了第二、三、四次战役无以计数的伤员。

  此后的几十年里,哪里有需要,胥少汀就奔向哪里。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特大地震,他当天随医疗队紧急赶赴重灾区隆尧,3天内收治四肢骨折伤病员200多人。连续通宵达旦工作,他因体力不支晕倒在手术台旁。

  ——1976年7月26日,唐山大地震发生。深夜,住在院外的他闻讯后立即赶到医院,搭设帐蓬收治伤员,一周后,150多个截瘫、骨折、挤压综合症伤病员刚刚处理完,他又随军区医疗队一道,深入到太原、石家庄、天津等11家医院巡回检查治疗,现场进行手术并指导,连续奋战3个月,没有休息一天,率先在国内总结出“地震脊髓损伤”的救治经验。

  ——1979年,他赶赴成都参加西南边界地区自卫反击战战伤救治总结研讨。之后,随总后卫生部领导到济南、泰安、烟台、青岛等医院指导检查医治伤员,写出的《下肢地雷炸伤的处理》报告,由总后卫生部下发全军医疗单位作为实施救治参考。

  1998年,辛劳了大半生的胥少汀退出了岗位,担任医院专家组成员。每当遇到重大突发任务,虽然不能亲自披挂上阵,但他仍像一名战士一样,依旧冲锋在第一线。

  2006年10月,医院组织医疗队赴利比里亚执行国际维和任务,得知消息后,他把当年入朝参战的救治经验传授给队员,后来,还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递具体战伤的医治。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总部决定抽组总医院医疗队于14日中午出发赴灾区。早晨8点30分,骨科中心主任、医疗队副队长孙天胜刚走到办公室门口,远远就看见胥少汀等在那里。

  一见面,胥少汀急切地对孙天胜说:“这种大的灾难你们没有遇到过,救治难度肯定很大,你去把科里参加医疗队的其他人叫来,我要对他们交待几句。”他从地震骨折伤员的正确救治、自制器材、野外手术到心理服务等方面,足足讲了半个小时。

  勤奋好学挑战世界性难题

  胥少汀至今仍保留着协和医院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的借书证。这是他勤奋好学的见证。

  20世纪50年代,骨科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专业书籍少。他和一家经营进口图书的书店取得联系,一下班就泡到书店里看书。“70岁时,他还骑着车往返北京图书馆学习,戴老花镜学习英文。”说起胥少汀的学习精神,医院许多老专家都赞叹不已。

  医学需要不断的创新,要立足科研发展前沿,根据病人急需,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在攀登医学科技高峰上,胥少汀向一个个世界性难题发起了挑战。

  还是在参加抗美援朝时,他发现许多志愿军战士由于骨髓损伤导致瘫痪,在以后参加邢台和唐山地震救治中,一个个因骨髓受伤的伤员因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最后只能截瘫。

  可是,脊髓损伤的处理是世界性难题,国内脊髓损伤实验及临床研究还是空白。80年代初,在医院的支持下,胥少汀引进了国外先进设备,建立了当时在北京各大医院超前的一流实验室,着手研究脊髓损伤的病理,探索脊髓损伤局部切开、局部冷疗和高压氧及药物治疗方法。

  为了探索战争对脊髓损伤的程度,他依托北京郊区的一个实验基地,从市场上买来猪做实验。每一次实验,胥少汀都盯在现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数据。3个多月时间,仅实验用的猪就达100多头。

  通过严格的实验,他全面掌握了弹速与脊髓损伤程度的关系,提出了脊髓火器损伤的分类及临床处理原则。

  30年不懈探索,30年终成正果。胥少汀担纲研究的“脊髓损伤研究”成果,填补了国际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胥少汀心中始终有一个理念:医学科研一定要结合临床,课题从临床中来,成果用在临床上,这样才能真正造福于患者。

  一名20多岁的部队年轻干部因车祸造成脊髓马尾神经断裂,大小便失禁,双下肢瘫痪。许多专家会诊后,认为修复72条细若游丝的马尾神经,在世界医疗领域上也是个禁区,根本不可能做到。但胥少汀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修复马尾神经。

  显微镜下,汗珠渗透了手术帽,手中的银针像绣花一样精细。经过3个多小时的精心修复,他创造的用细尼龙线吻合马尾神经的方法获得成功。

  渐渐地,排尿功能、双腿肌肉逐渐恢复,术后10个月可以借助拐棍直立行走。在双脚踩在地上的一刹那间,这名干部泪流满面:“我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用双脚走出病房。”

  之后,胥少汀进行了10多年的跟踪随访,这才发表了《马尾神经断裂修复研究》论文,在世界医学界引起轰动。借助于这一成果,他又连续治疗了7例马尾神经断裂病人,开创了这一领域的治愈先河。

  对待病人要有人文精神

  1994年11月15日下午,来自山东的杨占军无助地站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门诊门口。3个月前,13岁的女儿杨晓霞因右手拇指一个小黑点被挑破,继而引发感染,导致双手红肿溃烂。他们求治了济南、北京等5家医院,花光了积蓄,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

  经一个远房亲戚介绍,杨占军七拼八凑了2000元钱,带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北京军区总医院。

  然而,博学多才的胥少汀检查杨晓霞的病情时,也被这种从未见过的“怪病”惊呆了。迫于病情危急,杨晓霞右手肘关节以下肢体被截除。为了遏止左手手指继续溃烂,不少人提出,将左手也截掉,这样做既可避免感染扩散,又有利于创面一次性愈合。

  “她是一个小姑娘,今后还要学习,还要当妈妈,还要操持家务,如果两只手都没有了,她该怎么生活?我们能够多保留一个指关节就保留一个指关节吧,这对她一生都有好处。”专家会诊中,最后发言的胥少汀道出想法,最终被采纳。

  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杨晓霞很快康复出院了,并回到课堂。由于保留了左手3个指头,右手安上假肢的杨晓霞学会了用左手写板书、做笔记、骑自行车。2001年,她考入北京交通大学,现在北京康复研究中心工作。

  “外科医生不能当手术匠,对待病人要有人文精神,哪怕在治疗过程中担一些风险,但只要有利于他们将来的生活,也是值得的。”这是胥少汀一以贯之的理念。(完)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