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电视剧《国家命运》收视夺冠震撼人心

2012年10月19日 09:31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电视剧《国家命运》收视夺冠震撼人心

  由总装备部组织拍摄的29集电视连续剧《国家命运》,自10月7日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以来,吸引了全国亿万观众的目光,不仅收视率勇夺卫视收视桂冠,更引起持续热议,获得诸多好评。

  这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两弹一星”光辉历程的大型纪实性作品。全剧以“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历程为主线,真实再现了中国人依靠自己力量研制试验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艰巨历程,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果断作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决策的战略眼光和博大胸怀,生动展现了以钱学森、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王淦昌等为代表的大批科技工作者和部队广大官兵为新中国赢得大国地位,自立自强、奋勇攻关,“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一次民族精神力量的高度凝聚和巨大释放,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勇攀科技高峰的一个空前壮举。总装备部是“两弹一星”事业的发祥地,总装备部所属的一些试验基地,当年即为“两弹一星”事业而组建。总装备部有关领导说,创作这部电视剧,就是旨在宣传“两弹一星”伟业,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以一般的思维推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无论如何搞不起、也搞不成“两弹一星”。可事实是,我们搞成了。领袖们怎么就敢决策?科学家们怎么就敢干?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拿什么去干?如此等等,留给人们太多的悬念、太多的不解之谜。《国家命运》以纪实手法还原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程,在追述往事、彰显精神中为观众解开这一个个历史谜团。

  创作期间,该剧编剧、总装备部专业作家陈怀国、陶纯先后赴四川、甘肃、青海、新疆、湖南、西安等6省市,对当年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老领导、老专家和科技人员等300余人进行深入采访,查阅历史档案2000多份。3年时间里,他们数易其稿,完成了60余万字的电视文学剧本。

  2011年6月,《国家命运》正式开拍,摄制组先后赴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中国核试验基地、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地实景拍摄,还启封使用了大量当年的科研设备,增强了电视剧的写实性。

  该剧让中国核试验基地的500多名官兵过足了“演员瘾”,也遭了不少罪。其中,“八千里巡逻”的拍摄场景最艰辛也最感人。几天下来,摄像师累得换了好几拨,可7名扮演巡逻战士的官兵胡须长了、脸晒黑了、鞋子破了,依然坚守岗位。塔架下站岗守护原子弹,是7人小分队最后一个拍摄场景。拍摄完毕,摄制组撤离,可几名战士却自愿留下了。第二天早上,摄制组赶到拍摄现场准备拍另一场戏时,却发现他们还站在塔架下,手上、脸上被蚊虫叮得满是疙瘩。原来,他们为了体验前辈们当年的工作状态,在塔架下整整站了一个通宵。

  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为了再现当年冬季修筑铁路的真实场景,铁管处官兵身着棉衣棉鞋,抬着沉重的枕木、铁轨,在炎炎烈日下往返奔忙,一拍就是好几个小时。一名战士说:“我穿上这套戏服,就想起当年的创业者,再热也不觉得热了。”

  酒泉基地业余演出队队长邱振山,在《国家命运》中扮演“两弹结合”试验“七勇士”之一、第一试验部政委高震亚。拍摄时,他要穿着防化服数次往返于地面和地下控制室之间。当时的地表温度高达30多摄氏度,而地下控制室内的温度只有10摄氏度左右。邱振山身上只穿了一件由橡胶皮做成的防化服,呆在地面热得浑身冒汗,可一到地下就冻得直打哆嗦,用他自己的话说,“那种感觉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

  经过大半年的辛勤工作,今年3月,电视剧《国家命运》摄制完成。有关领导和专家审看后普遍认为,该剧融思想性、史实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还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是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又一重大收获,是主旋律电视剧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一些当年亲历“两弹一星”事业的老首长、老专家,尤其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也一致评价该剧是一部弘扬爱国情怀、发奋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

  该剧开播以来,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不少观众在网上留言称:应多拍些《国家命运》这样的好电视剧,让人积极向上,滋养心灵。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命运》的观众群体中,有不少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这些观众表示,通过观看该剧,他们不仅对这一段历史有了准确深刻的了解,对钱学森等科学家也更加钦佩和崇拜。

  《国家命运》的主创曾在“创作构思”中写道:“让每个中国人记住那个年代,记住那些为中华民族的强大而做出不朽贡献的人们。”随着《国家命运》的热播,这一宏愿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王新国 俞 嘉 王泽勇)

【编辑:曹昆】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