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日台渔业协定无国际法效力 欲诋毁大陆执法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4月17日 09:57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参与互动(0)
“台日渔业协议”示意图(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制)
“台日渔业协议”示意图(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制)

  4月10日,台湾和日本双方以民间交流协会的名义签订了“台日渔业协议”。钓鱼岛海域渔业争端是台日关系中长期存在的重要议题。双方自1996年以来进行了16次渔业会谈,均无果而终。2012年日本所谓“购岛”事件引发钓鱼岛危机后,面对两岸联合保钓的态势,日方主动向台湾提出举行新一轮渔业会谈,并快速签约。

  台日渔业纷争的缘起

  20世纪80年代,日本单方面宣布了所谓的“东海日中中间线”,将我钓鱼岛海域划入日本的管辖海域范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生效后,日本相继出台了8部配套国内法以保护本国渔业利益。日本海上保安厅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对台湾渔船在东海传统作业海域进行的渔业活动进行阻挠。

  日台渔业纠纷不断升级,台湾近海渔业损失越来越大,渔民怨声载道。2003年,台湾当局迫于渔民和岛内舆论的压力,对外公布了第一批“专属经济海域暂定执法线”。“暂定执法线”大体位于台湾岛及附属岛屿200海里范围附近。

  当时的民进党当局虽然划定了“暂定执法线”,但由于采取对日妥协政策,不允许“海巡署”和海军舰艇出海护渔。2005年~2006年是台日渔业冲突大规模爆发期,这一时期甚至有台湾渔民悬挂五星红旗寻求保护。国民党2008年重新执政,一改民进党一再退让的态度,主动派海巡舰艇出海护渔,台湾渔民处境才稍有改观。

  17次会谈及“协议”主要内容

  为解决渔业冲突,台日双方以亚东关系协会与日本交流协会的名义,从1996年8月开始至2009年2月共举行了16轮渔业会谈,仅就双方渔船作业安排进行了事务性商谈,并未达成实质性的渔业协议和具体的协商成果。

  第17次渔业会谈是在2012年日本“购岛”引发中日钓鱼岛冲突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由日方主动提出而启动的。2012年9月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海参崴会议上,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向连战提出恢复渔业会谈;10月5日,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通过日本交流协会表示希望改善因钓鱼岛事件日趋紧张的日台关系,尽早启动日台渔业谈判。

  针对日方急迫启动渔业谈判的一系列表态,9月18日,时任台“外交部”部长的杨进添表示,台方将在坚持钓鱼岛主权前提下,尽早就渔业问题展开会谈。10月25日,亚东关系协会秘书长黄明朗表示,第17次渔业会谈与过去不同,台方已将其提高到“国安层级”,由“国安会”定调,再由“外交部”“渔业署”等单位研拟对策,主要原则是“不自我限缩”。11月15日,台湾“外长”林永乐证实,台湾“已经(向日方)提出了作业范围,日本外务省及水产厅对水域问题还在磋商”,“双方对渔船作业范围,意见上没有完全一致”。

  2012年11月30日和2013年3月13日,台日间分别在东京和台北举行了第17次会谈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预备会议。在第一次预备会议中,台方在会谈中一是再次重申钓鱼岛主权,其附近水域为台湾渔民传统渔场,渔民正当捕鱼权利必须得到充分保障;二是宣传台方2012年提出的“东海和平倡议”。但据公开报道,因双方立场差距过大,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2013年3月13日双方举行了第二次预备会议。会后日方表示“双方已有相当共识”,林永乐表示“有具体的进展”。

  “台日渔业协议”主要内容

  此次签订的“台日渔业协议”主要规定了以下几部分内容:

  第一,协议适用海域。总面积73631平方公里,其北界为北纬27度,即中日渔业协定南界;西界为122°30′,超出了日本主张的中间线约10海里~20海里,重叠面积约为6190平方公里;东界和南界有3处突突破了台湾划定的“暂定执法线”,较“暂定执法线”多出了约4445平方公里。第二,特别合作海域。位于暂定执法线东南部,大致呈平行四边形,面积为4515平方公里。在此海域内,协议规定“双方努力避免产生渔业纠纷”,并设立“台日渔业委员会”进行协商。第三,双方各自管理的海域。该海域为适用海域中除特别合作海域以外的海域,面积为69116平方公里。在该海域内,双方各自管理本国渔业活动,并于协议签署后30日内制定双方的渔业管理措施。

  双方协议约定设立“台日渔业委员会”,以协商双方在协议海域内的渔业资源保护、保障协议海域内渔船航行和作业安全、协商台日双方的渔业领域合作与交流。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