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总后青藏兵站部:架起雪域高原腾飞路

2013年05月13日 09: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西宁5月13日电 (赵国勋 何勇民)春夏之交,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线气温降至摄氏零下20多度,呵气成冰,雪大路滑。总后青藏兵站部执行进藏物资运输任务的2000多台军车仍在风雪严寒中奔驰。某汽车团执行运输任务的车队行驶至海拔4600多米桃儿九山时,狂风卷着雪片呼啸而至,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不多时已是白皑皑一片,100多台军地车辆受堵。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雪,团长张海峰当机立断,带领官兵下车步行探路,破冰洒土、除雪防滑、疏通交通。经过官兵6个多小时的奋战,道路被抢通,军地车辆安全通过危险路段。

  这支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著称的部队,在青藏线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一代又一代官兵前赴后继,用忠诚和热血在4000里青藏线写满辉煌,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强军梦中,激情奋斗、顽强拼搏,在实现强军目标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壮丽篇章。据兵站部部长张颖宇介绍说,自1954年上高原执勤以来,他们在这片雪峰耸立、人烟稀少、高寒缺氧的神奇土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祖国的西部版图上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修通了第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公路运输线,铺设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输油管线和国防通信线,参与修建了兰西拉光缆通信线和青藏铁路二期工程。这五条线的相继建成,极大地改善了青藏地区的交通、能源、通信条件,有力地促进了驻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被青藏人民亲切誉为“生命线”、“能源线”和“信息线”。

  1953年8月,慕生忠将军率部向无人区开进,行至沙漠的一条河流处,有人问:“格尔木在哪里?”慕将军拿出一把铁锹往地上一插:“这就是格尔木。”于是,这里成了修筑青藏公路的前进阵地。

  1956年,陈毅元帅视察青藏线,高度赞扬开路的官兵:“你们把延安作风带到了高原,很了不起啊!”

  这些传奇故事和辉煌业绩的背后,是青藏线官兵数不清的无私奉献和默默牺牲。长年驻守在青藏线上的官兵,内脏器官会发生各种病变,普遍存在“三大一小”的现象,即肝大、心大、肺大和小脑萎缩。而女战士的特有标志,是有着像红苹果一样的两腮,因为这里的紫外线辐射强度比内地高出6倍以上。然而,面对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气候,官兵们没有丝毫退缩,至今仍承担着西藏地区80%以上的公路物资和油料输送以及边防通信设施养护任务。

  青藏线最高处海拔达5231米,空气中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不少兵站、泵站和机务站就坐落在雪峰之间,自然环境险恶。在沿线部队采访发现,这里的官兵嘴唇干裂流血、指甲凹陷、脱发谢顶是家常便饭。在高原服役已达35年的兵站部政委王应德告诉记者,兵站部团以上干部人均在高原工作20年以上,6名师职干部超过30年。常年在青藏线奔波劳累,他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都不同程度患有慢性高原疾病。兵站部原副政委张四望从军27年,曾上百次翻越唐古拉山,数十次遭遇暴风雪险情,终因高原反应诱发脑部疾病,将年仅45岁的生命永远铸进雪域冻土。兵站部副政委杨大祥,在高原一干就是33个年头,每年上线下基层都在半年以上,260多次翻越唐古拉山,因长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今年4月6日不幸逝世,年仅51岁。

  巍巍天路,车轮滚滚。半个多世纪以来,兵站部官兵从青藏公路上运到拉萨的物资,已经能在世界屋脊上垒起一道万里长城,但他们中的780多名官兵的生命却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冻土之中。4000里青藏线,平均每1.8公里就有一名军人倒下,其中仅团职以上领导干部就有27人,平均年龄不到42岁。他们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已成为高原官兵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动力源泉。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无常,驻地群众随时都可能遭受到大自然灾害袭击。子弟兵永远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军旗在飘扬;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军徽在闪耀。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灾情就是命令。兵站部立即抽组运输、装卸、医疗等11个救援分队,昼夜兼程驰援灾区,展开生命大营救。官兵们为与时间抢生命,从格尔木抄近路赶赴玉树,穿越可可西里320公里无人区,几十个小时完全与外界失去联系,17台军车爆了30多个轮胎。大家历经艰辛抵达结古镇,便投入到抢救生命的战斗中,装卸物资,搭建帐篷,搜救群众,展开手术……从死神手中夺回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近40个小时没有吃一口东西、喝一口水。在玉树抗震救灾中,兵站部先后出动官兵1600多人,抽组车辆装备470多台,装卸物资260多吨,承运物资3400多吨,接诊巡诊伤员7800多人,筹措各类经费670多万元,保障油料近700吨。

  据统计,兵站部先后出动兵力3万多人次、动用机械车辆2000多台次,25次参加重大紧急救援,抢运物资26万多吨,抢救遇险群众25000多人,被藏族群众誉为“老百姓的救命菩萨”。

  记者在青藏线上看到,每当兵站部的运输车队经过沿途村庄时,常有藏族群众手捧哈达,唱着最能表达心声的歌,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慰问子弟兵。

  长年在青藏公路上执行运输任务的兵站部汽车部队,本着“好事多做一点、温暖多送一点、困难多帮一点、遇事谦让一点”的原则,与沿线藏族同胞亲如一家。在广大军民的共同努力下,青藏公路完好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车辆事故逐年减少,沿线180多个军地单位被各级评为“文明单位”,涌现出了百余名闻名全国全军的先进典型。新时期,兵站部又提出,在青藏线开展以“送科技、送教育、送文化、送法律、送健康”为主要内容的爱民助民活动,赢得驻地各族群众的高度赞扬。

  格尔木市北郊新村,过去家家负债,户户缺粮。某汽车团主动与其结成帮扶对子,帮助群众打井修路、改造农田、寻找致富门路,使该村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近年来,兵站部着眼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需要,及时调整援建规划,从单纯扶贫济困向注重综合效益、从自主随机向制度规范、从传统支农(牧)向共建和谐社会转变。他们紧贴青藏地区实际,积极开展定点扶贫、挂钩扶贫、对口扶贫,先后与236个村社、学校和道班结成帮扶对子,使15个帮扶村社脱贫致富。

  青藏线“三站”(兵站、泵站、机务站)部队,犹如镶嵌在“金桥”上的一颗颗珍珠,造福于周边的藏族同胞。沿线“三站”部队无不把多年来探索的大棚蔬菜、保温猪圈等种养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藏族同胞,他们种植的一些富有科技含量的蔬菜品种,已走进万千农牧民家中。在兵站部官兵的引领下,沿线藏族群众正阔步走向富裕和文明。

  自上高原执勤以来,兵站部着力支援地方重点工程建设,先后参加了青藏公路改扩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西藏“一江两河”治理等80多项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工程建设。这些造福驻地各族群众的工程,推动了青藏地区经济社会迈入快速发展轨道。如今,格尔木市已成为瀚海戈壁中花园般的城市,形成了以格尔木市为中心,以青藏公路、青藏铁路为骨架,以民航、涩宁兰输油(气)管线为支撑的南达西藏、西连新疆、北接甘肃、东达西宁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是青海省的第二大城市,连续7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完)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