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刊力挺无人机定点打击:伤及无辜最少最人道

2013年08月23日 09:2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美国《大西洋月刊》8月21日发表题为《无人机是最人道的战争形式》的文章,作者为迈克尔·刘易斯。文章指出,所有的武装冲突都会导致平民伤亡,而大多数现代武装冲突都会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这部分是因为叛乱分子通常藏身于平民之中。在2006年以色列与真主党的冲突,2009年和2012年以色列与哈马斯在加沙的战斗,1999年俄罗斯与车臣叛军的战争,以及斯里兰卡与泰米尔猛虎武装的战争最后阶段,死亡的平民比武装分子都要多,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要多很多。

  尽管美国的军事行动造成的平民伤亡比例没有那么高,但在其最近参与的几次冲突中,平民伤亡的例子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平民伤亡是由各种类型的武器系统造成的。

  文章称,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对一个伊拉克地下掩体发动的空袭造成近400名平民死亡。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发动的空袭击中了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并且炸毁了格尔代利察峡谷的一辆民用列车。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地面部队在哈迪塞以及军事承包商在巴格达的尼苏尔广场均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而在2009年,一枚巡航导弹在也门造成35名平民死亡。

  文章称,与其他武器系统一样,无人机也会造成平民伤亡。但它们有很大潜力能够在武装冲突中显著减少平民伤亡数字,在平叛行动中尤其如此。无人机能够连续数天或者数个星期跟踪目标,这一能力可以在两个方面挽救无辜生命:首先,它能够确认目标的确进行了危险行为,降低了根据错误情报进行打击的可能性;其次,通过对目标建立“生活轨迹图”,无人机能够让操作者预测出目标会在什么时候处于充分孤立的状态,从而避免袭击时造成平民伤亡。

  无人机的另一个不那么明显的特性也能够降低平民伤亡,那就是它是通过远程遥控的,因此,使用这件武器的决定能够实时地受到律师、情报分析师和高级指挥官的评估,不必担心犹豫不决有可能会导致更多人员损失。更重要的是,操作者对自己的人身安全也不用担心了,消除了紧张状态、突发情况以及对个人安全的担忧等因素相互交织导致武器不小心触发的情况。

  文章指出,人们最初并未意识到无人机这种显著降低平民伤亡人数的潜力,但近几年来,这种潜力不断变为现实。

  2007年,美国陆军与海军陆战队开始宣传一部新的《平叛手册》,该手册强调,士兵们需要参与到当地的国家建设以及支持当地公民社会机构发展的进程中去,并且在军事上击败叛乱分子。为推行这一战略,部分措施包括使平民伤亡人数降至最低。当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将军2009年接掌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时,他曾强调,需要继续减少所有军事行动造成的平民伤亡人数。他组成了由文官和军方成员共同组成的调查小组,对战区内发生的每一起平民伤亡案例进行原因分析,并且要求这些调查小组成员制订操作规范,以根除平民伤亡事件。

  文章称,这些调查小组制订了许多针对无人机的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建议是将所瞄准的目标从建筑物转变成车辆。尽管瞄准建筑物能够增加消灭正确目标的可能性,但这也会大量增加目标家人及其保镖的家人和朋友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尽管袭击车辆会增加目标识别错误的风险,但加强监控和对目标生活轨迹的分析可以消除这一风险。由于确定车辆内人物身份比跟踪每一个进出建筑物的人要容易得多,因此对车辆发动攻击能够降低目标亲友成为附带伤害的可能性。此外,由于对车辆发动袭击可以在人烟稀少的道路上进行,其他平民围观者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降到了最低。

  英国新闻调查社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1月到2013年7月,巴基斯坦共发生了约65次无人机打击,造成至少308人死亡。然而,据该机构预计,其中只有4人为平民。这意味着平民死亡率只有不到1.5%,意即在这19个月时间里,无人机每杀死65人,只有1人是平民。这说明,无人机能够有效地区别平民和军事目标,而其他任何武器系统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文章指出,阿富汗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在2011年的讲话也印证了无人机能够比常规战争形式造成更少的平民伤亡。美军在阿富汗部署了所有类型的部队,包括地面部队、空中打击部队、炮兵部队和无人机部队等。但美军与阿富汗政府之间摩擦的根源并不是无人机,而是特种部队发动的夜袭。卡尔扎伊强调,除非他所领导的政府能够对夜袭行动发挥更大的领导权,否则他将中断与美军进行进一步合作。无人机并没有给他或者阿富汗人民带来任何困扰。(编译/陈鑫)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