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韩媒:日本谋求解禁集体自卫权是新冷战前奏(图)

2013年09月27日 08:08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5日在纽约发表演讲时称,修改宪法解释以解禁集体自卫权的目的是使日本变成“为世界和平与稳定更积极做出贡献的国家”。图为26日安倍在联合国演讲。

  “如果大家想把我叫做右翼军国主义者,那就请便吧。”赴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地时间25日试图通过一副无所谓的姿态拒绝外界对他的“右翼”定性,他给出的理由是:“一个近邻国家”军费每年增长超过10%,“我的政府”只增加了0.8%的军费。安倍没有直接点中国的名,但没人认为他还可能指别的什么国家。除了为自己“正名”,安倍这番辩解的另一个目的是鼓吹解禁集体自卫权,使日本成为“积极和平主义的旗手”。不过安倍的信誓旦旦并没有把外界唬住,韩国媒体立即批评他言辞极端,中国外交部敦促日本领导人认真对待国际社会的关切。即使在日本国内,舆论对安倍鼓吹的集体自卫权也颇为怀疑。在分析人士看来,修改宪法、谋求集体自卫权的背后是日本右翼甩掉侵略历史、建设强大军队的野心。“日本集体自卫权是新冷战的前奏”,韩国《中央日报》25日警告道。

  安倍25日在纽约保守派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发表了关于解禁集体自卫权的演讲。据共同社报道,安倍表示,修改宪法解释以解禁集体自卫权的目的是使日本变成“为世界和平与稳定更积极做出贡献的国家”。安倍在演讲中假设了两种情况,与日本自卫队一同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他国军队遭攻击以及与自卫队舰船一同航行的美国舰船遭攻击,他说:“他国军队受到攻击,日本自卫队无法提供帮助。如果提供帮助,那就成了行使集体自卫权,依照现行宪法解释这是违宪的。”安倍强调,在美国主导的安全体系中日本不能成为薄弱的一环,而应当积极发挥作用,“赋予我的历史使命就是促使日本成为积极和平主义的自豪旗手”。

  法新社报道称,安倍在出席联大会议前发出推进集体自卫权的信号。二战后美国强加给日本的宪法剥夺了日本的开战权,根据当前宪法解释,日本在自卫范畴之外一概不得使用武力。保守派的安倍一直支持日本应在安全领域发挥更积极作用,但任何哪怕稍微脱离和平主义立场的举措都可能激怒中韩等邻国。中韩经常批评日本对20世纪的军国主义反省不够。安倍则在演讲中尖锐地拿“近邻”说事为自己辩解,他说日本的“近邻”——明显是指中国——保持每年10%以上的军费增速,日本军费只增长0.8%。日本《产经新闻》26日称,安倍“想叫我右翼,请便”的发言,是对中国的“逆批判”。

  “在敏感的日中韩领土争端方面,尽管没有直接涉及问题,但安倍首相还是不打算沉默,而是利用国际舞台做出强硬、不点名的反击。”日本时事通讯社这样评论安倍的表态。朝日电视台26日称,借着东京申奥成功的胜利气势,安倍在内政外交政策上“豪言连发”,向世界强力兜售自己的政治哲学。像“请叫我右翼分子”这样刺激性的言论,在日本首脑外交史上相当罕见。安倍一方面希望强力遏制中国,另一方面又希望消除美国对日本日益保守化和“右倾化”的担忧。

  “我要指出的是,由于历史原因,日本在军事安全领域的政策走向一直受到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日方不应人为制造和渲染紧张,为扩充军备、调整军事政策制造借口。”针对安倍行使集体自卫权的言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26日在记者会上如此回应。他还针对安倍涉及右倾化的言论表示,一段时间以来,日本国内竭力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消极言行不断,受到亚洲近邻和国际社会同声谴责。日本领导人应认真对待国际社会的关切和正义呼声。

  韩国舆论也齐声批评。韩国YTN电视台用“极端性表现”形容安倍的演讲。《国民日报》说,安倍的发言彻底暴露了他的真面目,表现出不顾一切也要推进扩军道路的顽固企图。韩国经济》评论称,曾经遭受过日本侵略的韩国、中国等周边国家不能不对日本增强军力感到警惕。安倍似乎想解释现在的日本与战前的日本有多么不同,但这套理论不仅周边国家,连日本本国国民也说服不了。“安倍已经被称作右翼军国主义者,只有他自己不知道而已。”

  “日本集体自卫权是新冷战的前奏”,韩国《中央日报》25日以此为题对纵容日本扩充武装的美国提出质疑。文章称,如今集体自卫权貌似已成为美日两国为牵制中国的必须选择。美国在二战中让日本投降,却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再次让战犯国拿起枪,这真是历史的反讽。

  【环球时报驻日本、韩国、加拿大记者 蓝雅歌 卢昊 李珍 万宇 王刚 李学江 环球时报记者 段聪聪】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