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禁止化武组织获诺贝尔和平奖让人意外(图)

2013年10月14日 09:0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诺贝尔和平奖
    10月11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以表彰其“为消除化学武器所作的诸多努力”。图为当日,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总干事尤祖姆居在荷兰海牙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潘治摄

  外媒称,10月11日获得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规模不大的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还不习惯处于全球事务的中心位置。该组织正负责监督销毁叙利亚的化学武器。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0月11日报道,直到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奥斯陆公布和平奖得主的前几分钟,大家还纷纷猜测16岁的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将会获奖。不过,这就像2012年一样:诺贝尔委员会把和平奖颁发给欧盟也令全世界大吃一惊。

  诺贝尔委员会主席托尔比约恩·亚格兰说:“在目前形势下,我们可以销毁一大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当然传递了重要信息。”

  亚格兰表示,委员会希望2013年和平奖的影响能超越叙利亚冲突,其中包括鼓励美国和俄罗斯等《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缔约国加紧销毁本国化学武器。“叙利亚危机凸显了销毁这些武器的必要性。”

  报道称,尽管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意外获奖,但这一决定还是受到了广泛赞许。

  日本《东京新闻》10月12日指出,这次颁奖体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诺贝尔和平奖强烈反映了不通过直接行使武力解决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的诉求。

  报道称,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亚格兰宣布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在回答媒体提问时对美国和俄罗斯进行了点名批评,称“有些大国敦促他国加入废弃化学武器进程的同时,本国依然保有大量化学武器,这些国家更是肩负着废弃化学武器的责任”。

  化学武器持有量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其次是美国。两国完全废除化学武器尚需时日,这也是实情。

  报道指出,诺贝尔和平奖此次能否为完全废除化学武器开辟道路,与以美俄为主的国际社会今后动向密切相关。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0月11日称,一个化学武器监察组织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外界批评此举过于草率,相当于支持了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的政权。

  巴沙尔的反对者说,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获奖,维护了叙利亚政权为避免美国采取军事干预行动而同意交出化学武器的协议。

  一名叙利亚活动分子在推特上说:“他们在侮辱烈士,这是对遇难者的蓄意侮辱。这是对巴沙尔和普京的奖励。”

  分析人士和人权工作者也提出了批评。他们指出,该组织成立已有16年,却偏偏在化学武器得到大规模使用的这一年获得了和平奖。

  “人权观察”组织驻贝鲁特办事处主任纳迪姆·霍里说:“我本以为2013年会是让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展开深刻反思而不是获奖的一年。”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0月12日报道,西方媒体机构此前大多推测,201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将被授予险遭塔利班枪杀的巴基斯坦女学生马拉拉。结果,该奖被颁给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该组织希望在销毁叙利亚化学武器库存的行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报道指出,人们有理由质疑诺贝尔委员会这一决定的时机和背景,以及潜在的政治影响。

  首先,该组织刚开始执行叙利亚任务。销毁巴沙尔的化学武器库存将至少需要9个月,而且将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进行,能否成功并无保证。对诺贝尔委员会来说,更明智的做法也许是等一等,看看这一行动的成效。该委员会曾经犯下这种“让愿望成为思想之父”的错误: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一个任期之初就以致力于中东和平为由,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

  其次,那些反对巴沙尔的人担心,西方一心想着消除化学武器,而不把重点放在终结叙利亚内战上。说服巴沙尔交出化学武器是一个重要目标。但该奖实际上也许会使一个残暴的政权获得其不该得到的合法性。

  军事热点:

  中国轰-6飞越冲绳一周后再对“敌”布雷(高清图)

  新西兰1.6万人冒风雨参观中国到访战舰(高清图)

  俄媒评红旗9出口:中国擅模仿他国武器抢强国市场

  外媒:中国战机出口世界第3 2020年前不卖下一代

  评论:大陆不惜一战遏制台独 令美不敢军事干涉

  专家:日加强钓鱼岛挑事能力 中国须准备军事斗争(图)

  中国5架飞豹突袭“敌”岸 连续飞训10小时(高清图)

  中国海军陆战队装甲群海上浮渡射击(高清图)

  8个月入役8艘 中国056新护强势登场看家护院(高清图)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