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揭秘中国陆基巡航导弹研发艰辛历程(图)(3)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1月12日 20: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惊 梦

  ——中国真能搞出自己的巡航导弹吗?试验初期频频失利的阴影,不断考问着年轻的研发团队。我们期盼着梦想早日照进现实,可那一缕阳光究竟在哪里?

  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承载着巡航团队希望的专列驶离了站台,驶向某试验基地。在中央领导和军方首长的高度关注中,巡航导弹的试验弹进场了。

  当专列缓缓停靠在试验基地站台的时候,震天的锣鼓响彻云霄,迎接的队伍蜿蜒数百米,战士们忘我地舞动,满怀着对国家尖端武器的憧憬,期盼之情溢于言表。

  全体试验队员平生第一次经历这样隆重的欢迎礼遇,脚步都迈不开了。

  可这兴奋劲儿持续了没几天——在大家的期盼中,试验准备却连连遭遇挫折。

  几经周折终于完成了导弹的所有测试,万事俱备只差导弹装箱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导弹竟然装不进发射箱。

  教训深刻。经过彻夜奋战,研制人员终于找出了原因。

  飞行试验的日子到了。

  第一发,检验达到了预期目标。

  第二发,导弹起飞,一切正常。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没有看见预期效果。就在这时,远处突然发出“嘭”的一声巨响,空中升起了黑色的烟云……

  虽然试验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但先后出现的故障,与大家期望的圆满成功落差太大,酸楚一阵阵涌上心头。型号周副总师说:“我们当时面临的压力真可谓乌云压城。”

  那一年,团队成员度过了一个难忘而苦涩的春节。

  试验基地的各种议论让每个试验队员心头都如同压了一块巨石。

  “进场半年,没成一发,他们行吗?”

  “这么大的一个型号,搞成这个样子,有人是要负责任的!”

  ……

  作为型号总师,刘院士面临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那是来自国家的压力,国家迫切需要巡航导弹,期望值才会这么高,结果如此不尽人意。每次谈到这里,他都潸然泪下:“就算撤我的职,我拼了命也要去搞巡航弹!”利害面前,他没有太多考虑个人得失,而是苦苦找寻失利的原因。

  研制时间太短,有时为了赶进度,不免仓促。队伍太年轻,一大半都是年轻人,经验相当不足。还有,从试验队进场就一步一坎,磕磕绊绊,管理亟待提升。

  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马虎,小概率问题往往会导致最终失败。刘院士说:“科学的问题,你糊弄它,它可不糊弄你,你没做到位,它迟早要找你麻烦。”

  50多岁的电气系统主任设计师老许抱着捡回来的设备残骸老泪纵横,当场立下了一天不解决问题就一天不剃胡子的誓言。

  时任某技术负责人的小李对于导弹没有执行既定指令,说了一句令在场的人终生难忘的话:“这件事的教训,我记一辈子!”

  还有更多的人将泪水和誓言悄悄藏在心底:一定要打场翻身仗!

  问题这么多,整顿势在必行。

  从试验场回来不久,一次重要的会议在北京郊区举行。会上,按照军方跨越一个研制阶段的决定,研制人员调整了后续研制工作思路,并对后续任务计划做出明确的责任认定。

  “那可是巡航导弹研制历程中的‘遵义会议’。” 胡总师后来不止一次地提到这次重要的会议。

  此后,试验队在时任三院院长高红卫、总指挥曹建国和总师刘院士的带领下,从彻底吃透技术和苦练管理硬功入手,展开了一年多时间的艰难“整改”。

【编辑:王浩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