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武警交通部队多次抢险救灾 打造应急救援“国家队”

2013年12月02日 09:54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这是一支专业化的筑路生力军,全长3.5万公里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上,挥洒着他们的汗水与智慧;

  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交通铁军,他们常年奋战在川藏、青藏、新藏、天山公路等环境艰险之处,把青春与生命融入到惠及亿万人民的小康之路上;

  这是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应急救援精锐之师,他们时刻枕戈待旦,从容应对日益频繁的突发自然灾害。

  这支因路而生、以路为家、为路而战的队伍,名叫武警交通部队。

  2009年7月1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武警交通部队被正式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从鏖战经济建设主战场,到建功应急救援主阵地,转型4年多来,他们先后投身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墨竹工卡塌方、四川芦山地震等重大抢险救援行动,充分展现出科学抢险、高效施救的应急救援“国家队”素质。国家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评价:“交通部队不愧是一支善打硬仗、恶仗和胜仗的精锐之师。”

  11月的西藏嘎隆拉山,白雪皑皑。

  往年此时,大雪早已封山。而今年,由于嘎隆拉隧道的历史性贯通,由这里通向墨脱的道路,变得车水马龙。

  破解嘎隆拉隧道这一世界性施工难题的能工巧匠,正是武警交通部队一总队三支队工程师毛瑞兵和他的战友们。面对自己告别经济建设主战场前的“最后一仗”,毛瑞兵既有些许的遗憾,同时又精神抖擞。在4年多的嘎隆拉隧道奋战中,他和战友们练就了“高原断层施工”“震区深层灌注”等高难度施工技术。如今,这些技术手段已被编入交通部队的应急救援预案和教材之中,填补了我国交通领域应急救援多项技术空白。今年以来,在数次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应急救援行动中,这些宝贵的技术手段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转型,我们能有大作为,要有大担当!”面对新使命,毛瑞兵和战友们信心满怀。

  五指攥紧

  “国家队”有了铁拳头

  边转型,边打硬仗,边啃硬骨头。今年以来,在转型路上“摸着石头过河”的武警交通部队,在接踵而至的挑战面前,铁拳出击、迅捷应对——

  3月29日凌晨6时,西藏墨竹工卡县突发特大山体滑坡,交通部队官兵于7时20分到达现场,采取人员轮流作业、阶梯式层层开挖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救援效率;

  4月20日8时02分,四川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交通部队官兵于震后30分钟到达芦山县展开救援,累计抢通“生命道路”170公里,清理塌方体26万余立方米,救助转移群众1500余人;

  7月中旬,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四川绵阳、西藏八宿、甘肃天水等地遭受严重灾害,道路损毁严重。交通部队闻灾而动,紧急抽调官兵划区分片、多点作业,使一个个“生命孤岛”被及时打通。

  在转型中接受考验,在考验中完成转型。完成墨竹工卡抢险后,一位军委首长对交通部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反应迅捷、组织科学、顽强奋战,圆满完成任务,要认真总结,使这种闻灾而动、顽强奋斗的精神不断得到弘扬。”

  这样的评价,让交通部队官兵深深感受到了肩负的使命,也让他们体会到了身为应急救援“国家队”的荣光。在应急救援现场,官兵们动情地说:“看着灾区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作为军人的自豪。”

  就在4年多前的转型初期,官兵们心中更多的是顾虑:“忧前路、谋出路、思后路。”那时,交通部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可供发展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遭遇的难题也越来越多。虽然同样屡次参加应急救援行动,但由于部队高度分散,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果断决策,推动交通部队调整转型,将其正式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部队调整转型4年多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及武警总部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使命要求,积极稳妥推进部队应急力量建设。”交通部队司令员刘占琪介绍,“目前,我们以大队为基本作战单元,以应急救援中队为核心,形成了北京周边、东北、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西北、西南、新疆、西藏等8大区域的应急救援力量基本布局。按照这一布局,我们能确保一旦灾情发生,距离灾区200公里以内所属交通部队主动参战,400公里以内部队快速增援,邻近省市区发生灾情部队随时驰援。”

  “灾区是战场,也是考场。仅今年以来,我们就先后完成抢险救灾行动20余次,同时还确保了川藏、新藏线养护畅通无阻。”刘占琪感慨地说,“与过去那种力量分散的格局相比,现在我们通过调整转型,攥紧了五指,让部队拥有了与应急救援‘国家队’相匹配的铁拳头。”

  强筋健骨

  “国家队”有了好身板

  今年年初,记者驱车在800公里川藏线上采访,在途经“102滑坡群”等多处世界知名地质灾害高发区时,曾遭遇多次泥石流。在抢通现场,记者亲眼目睹了交通部队官兵闻令而动、迅捷高效的挖、推、装、吊作业。

  “在部队刚调整转型时,我们也曾败走麦城。”负责这一片区保通任务的交通二支队中队长李成光坦言,“一次,支队以发生特大路基垮塌灾害为假想情况,命令我中队3小时内赶赴现场抢通道路。结果由于物资装车用时太长,再加上设备突发故障,导致救援难以及时展开……”

  这场演练的失利,引起了该支队党委一班人的反思。支队领导告诉记者:“调整转型以来,支队从提升专业化应急救援能力入手,狠抓了应对地震、雪灾、洪水、泥石流、塌方等灾害以及桥梁抢修、道路破障、人员搜救等课目的训练。”

  培养更多应急救援的明白人、多面手,这正是交通部队实现调整转型的重中之重。

  “应急救援涉及专业多,这些专业就好比人的筋骨,只有筋骨强了,交通部队才能在调整转型中锻造出‘国家队’级的好身板。”交通部队政委王信告诉记者,“力量编成科学化、装备配备集成化、指挥控制实时化、综合保障一体化、救援保障实战化,是交通部队实现调整转型的主攻方向。”

  按照这一顶层设计,交通部队整合资源,先后组建了35个应急救援中队,并优先配备了指挥、管理、技术、保障人才骨干,现已全部形成战斗力。同时,他们还为应急救援中队装备了短波视频、无线通信设备,实现了千里同步视频、实时传输,极大地提高了应急指挥效能。

  按照能打仗、打胜仗标准,建强人才方阵,也是交通部队强筋健骨的重要举措。目前,交通部队拥有140余位高级工程师、600多名工程师,一批专项科研领域的技术骨干和应急救援课题带头人,百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调整转型以来,他们根据应急救援各专业要求,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这些人才重新“回炉升级”。

  “调整转型以来,我们按照‘国家队’标准推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努力承担起其它军地单位不便干、干不了的急难险重任务。”王信对记者说,“我们没有满足于完成一般性抢险救援任务,而是把着眼点进一步置于准备完成因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和战争等因素造成巨大破坏的交通设施的抢修抢建任务上。作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基点,我们努力做到‘家有利器,不用也放心’。”

  军民融合

  “国家队”有了大舞台

  长年鏖战经济建设主战场,让行进在调整转型路上的交通部队,对军民融合有了更深的思考与行动。

  今年4月的四川芦山抗震救灾,距离震区并非最近的交通部队,在灾区道路损毁、人员拥挤的情况下,携重型装备第一时间赶到震中展开救援。高效迅捷的背后,既依靠于部队过硬的战斗力,同时“虚拟储备仓库”等军民融合举措,也发挥了极为明显的作用。

  “目前,我们已与全国各地大型机械装备厂家和销售点签订了应急租用协议,建立‘虚拟储备仓库’。”交通部队领导介绍说,“这一举措确保了在灾害发生后,机械装备能就近迅速到位,保障第一梯队救援官兵能够人装结合,快速展开搜救和抢通生命通道。”

  军民融合,让调整转型之路越走越宽广。

  交通部队政治部主任张国华介绍,自从被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之后,部队把深化军民融合作为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途径。他们先后与20多个省市建立应急抢险联动机制,与交通、地质、气象、卫生等部门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预警通报、信息共享、联合处置等机制,应急救援作战整体能力不断提升。

  “持续降雨导致山体滑坡、高速公路中断、车辆追尾;无人侦察机现场勘测、搜救、排险、抢通依次展开。”去年岁末,全国公路交通联合应急演练在湖北黄黄高速公路展开。在演练现场,以交通部队为主体的军地救援力量,携手完成了医疗救护、立体增援、区域调度、现场指挥、清障施救、生命探测、施工抢通、恢复交通等50余个科目。军地救援力量的过硬表现、娴熟配合,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称赞。

  “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这一要求,对交通部队的调整转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交通部队司令员刘占琪表示,“交通部队将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进一步推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努力成为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应急救援‘国家队’!”

  应对公路自然灾害 交通部队能有大作为

  受访人:徐成光,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副主任

  记 者:近年来,我国公路自然灾害频发,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及原因。

  徐成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几率进一步增大。受此影响,今年以来,全国共有146条高速、28条国道、205条省道先后因自然灾害出现局部交通中断。这是自2002年建立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来,排名第二位的特大灾情年份,洪涝、地震、雪灾、低温冷冻等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公路灾毁损失达349. 07亿元。因此,面对公路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要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记 者:我国应对公路自然灾害的体制机制是怎样一种模式?

  徐成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法律法规,交通运输部制订了《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由路网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根据总体预案,公路交通应急组织体系由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应急管理机构组成。公路交通突发事件按照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特别重大事件(I级)、重大事件(II级)、较大事件(III级)和一般事件(IV级)四个等级。

  记 者:在开展公路自然灾害救援上,还有哪些布局?

  徐成光:目前,交通运输部根据我国公路交通突发事件的类型和分布规律,结合公路网布局、自然地理区位以及重大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要求,综合布设了13个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建立实物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生产能力储备与技术储备相结合、政府采购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强化应急物资储备能力。

  记 者:作为公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一支力量,您对武警交通部队评价如何?

  徐成光:近年来,武警交通部队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特别是被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之后,更是先后参加了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等多起突发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工作,在公路抢通保通战斗中,出了大力、立了大功、解决了大问题,赢得了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未来,我相信这支部队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吴爱军 记者 宋 歆 特约记者 涂敦法)

  交通部队调整转型大事纪

  2009年7月1日

  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武警交通部队整体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2010年8月8日

  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武警交通部队紧急调集官兵驰援,圆满完成了各类抢险救援任务。

  2010年12月15日

  历经武警交通一总队官兵700多个日夜的艰苦鏖战,全长3310米的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胜利贯通。

  2011年6月

  武警交通部队首批17个专业应急救援中队成立,并形成战斗力。

  2011年8月

  武警交通二总队顺利完成天山公路近160公里最艰难险阻路段的改扩建任务,成功解决了高原施工世界性难题7个,创新了12项施工工艺。

  2012年1月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进一步完善武警交通部队管理体制。

  2012年12月13日

  全国公路交通联合应急演练在连接鄂、赣、皖主要路网展开,武警交通部队圆满完成多个救援课目实战演练,并首次投入无人侦察机。

  2013年4月20日

  四川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后,武警交通部队闻灾而动,迅即反应,第一时间紧急调遣驻川、甘兵力和机械车辆,全力以赴投入抢险救援行动。

  2013年9月

  武警交通部队新组建的10个专业应急救援中队以过硬的实战本领,通过了上级的考核验收。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