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工程师不顾高原反应爬飞机走线路 排除千余故障

2014年01月03日 09:44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太阳露出了头,浓雾消散开来。成空航空兵某师机场的停机坪上,几个年轻技师正娴熟地为一架换装发动机的战鹰调试参数。

  望着眼前这一幕,该师装备部部长、高级工程师祝鹏举对记者说:“这不亚于医院一场缜密复杂的心脏手术,如果放在以前,基层一线的技术骨干也难以完成。”

  现在不同了。该师拥有一批以空军级专家领衔担纲,高层次科技人才、军区空军和作战部队保留技术骨干为主体的科技人才队伍,官兵自主保障、自力维修和自我创新能力陡增。

  在机场维修保障一线,记者碰到了一位老兵。他叫李存积,是空军外场系统唯一一名技术3级的高级工程师。作为空军的“宝贝疙瘩”,李存积铆在基层一干就是30多年,领衔攻克了多项科技难关。退休后,他仍奔波在机务保障一线。李存积身后是一批扎根基层摸爬滚打的科技骨干,他们被誉为在硝烟中成长的技师。

  “这些技师个个是我们师的大功臣!”师长王燕崎说,近年来,他们连续4年驻训雪域高原。去年3月,作为空军首个完成跨年度冬季高原驻训的部队,他们突破了飞机设计性能和训练局限,初步具备了高原全疆域、全天候遂行任务的能力。

  记者了解到,为了探索高原保障的新路子,以高级工程师张建家、张洪伦为首的一批科技干部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爬飞机、走线路,排除故障1000余起。在这种边伴随保障边探索实践的训练保障模式下,基层科技队伍完成了新型战鹰47项保障课题研究,探索出一整套高原保障的新方法。一批科技骨干由此跨入了更高层次的科技人才行列。

  工程师谭靖博士的研究课题是飞行员头盔瞄准镜。他建立的平台实现了检测设备数字化、数据采集网络化、动态分析智能化。介绍这个科研项目时,他一边挥动着手臂讲解,一边邀请记者亲身体验。他说:“是机场一线工作的便利条件,给了我更多直接参与科研课题的机会。”

  硝烟已成为科技成果最直接的“催化剂”。作为一支基层部队,该师近年来有3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

  这一令人惊叹的数据背后,是该师工程师们牢牢锁定的服务战斗力这一攻关方向。为了提高装挂弹速度,祝鹏举带领一线技术骨干研制自动化设备,优化整合程序,使装挂弹速度大大提高。

  在另一架待飞的战鹰前,一个保障机组的技术人员比过去减少了一半。原来,针对放飞保障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的特点,师里推行放飞保障人员不分专业的通用化保障,“解放”出来的技术骨干专门在“后台”从事新装备技术研究、故障排除等复杂科研技术工作。

  机械师赖祯海就是此项保障模式的受益者,他从前台保障脱离出来后,专心从事装备技术攻关,成为一名既能维修装备,又能搞科研攻关的双料“战斗工程师”。(记者 李建文 特约记者 胡晓宇 杨 进)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