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放军卫勤战线数据收集和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2014年09月26日 08:38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卫勤保障:部队战斗力的生命底线

  ——访“卫勤使命-二○一四”演习总部指导组组长、总后卫生部部长任国荃

  作战牵引卫勤,卫勤紧贴实战。在“卫勤使命-2014”实兵对抗卫勤保障演习圆满成功之际,本报记者对总部指导组组长、总后卫生部部长任国荃进行了专访。

  记者:“卫勤使命-2014”演习参演人数之多、实战化标准之高前所未有,组织这么大规模的卫勤保障演习有何现实意义?

  任国荃:俗话说,人命关天。卫勤保障是后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场救护,不仅仅在于救治伤员,更是精神力量的激励。当年在华北抗日战场,得知白求恩在后面,官兵士气大振、英勇杀敌。官兵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到白求恩,打仗就放心。”这就是卫勤的力量。

  战场上,官兵生命的代价关乎胜负、关乎士气、也关乎民心。战场伤亡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伤亡大了以后,对部队战斗力造成的削弱,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削弱,还有精神上的削弱。卫生勤务保障能力越强,部队综合作战能力就会越强,官兵才能够勇敢地面对敌人,冲锋陷阵,顽强杀敌。邓小平同志有句话说的很到位:“治好一百个伤员等于恢复了一个加强团”。

  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卫勤力量和作战部队在同一个战场上,担负着同样的作战任务,只是他们使用的是枪,我们使用的是绷带;他们是用战斗力消灭敌人,我们是用保障力减少伤亡。应该说,现代战争对卫勤保障有了更深的含义,无论是作战还是训练,须臾离不开卫勤保障,这就是组织这次演习的重大意义。

  记者:与以往卫勤演习相比,这次“卫勤使命-2014”演习有什么特点?

  任国荃:过去卫勤演习,大多只是把某一支医疗队加强到部队中,伴随部队开展卫勤保障。这次演习,我们把卫勤战役力量和战术力量相结合、把战场救治技术和卫勤力量运用相结合,把最新的卫生装备器材和最新的组织理念相结合,动用了卫勤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力量,这在我军历史上尚属首次。

  这次演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首次”,也不是为了表扬成绩,而是为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把这次演习定位为研究性演习。主要目的是紧紧围绕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指示要求,着眼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保障能力,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战争卫勤力量运用和保障模式、战场救治理念和方式方法、保障能力考核评估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比如,卫勤力量的编成和配置、卫勤体系的链接、卫勤信息系统的构建和运行流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结合这次演习重点要研究的课题。

  这次演习,很多内容都是首次探索,取得一些实效,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我们就是要通过开展演习,突出问题导向,查找短板弱项,总结经验教训,扎实推动实战化卫勤训练。

  记者:“卫勤使命-2014”演习圆满成功之际,请您梳理一下这次演习主要有哪些收获?

  任国荃:一是推动卫勤与作战一体的实战化联演联训。演习中,通过将战场伤员搜救系统、实兵对抗系统与一体化指挥平台整合,推动了卫勤保障与战斗行动的同步展开,真正实现了作战牵引卫勤、卫勤紧跟作战。

  二是探索了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卫勤保障新模式。这次演习,我们结合实兵自主对抗态势进程,围绕信息链路构建、信息系统运用和卫勤保障方法,探索出作战驱动、信息主导、科技支撑、多维立体、时效精确的卫勤保障新模式。

  三是建立了实兵对抗卫勤演训量化考核评估方法。此次演习中,我们对演训内容、考评标准、组织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人机结合的方法,全面客观检验了卫勤指挥、医疗后送等综合保障能力。

  四是检验了战场卫勤救治新器材新装备。今年以来,按照突出重点、时效救治的要求,遴选、改造、新研制了一批战救器材与装备。此次演习中,我们结合实兵对抗进程和交战结果,对这些战救器材与装备进行了系统验证,为今后进一步改进卫勤装备的战场适应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记者:这次演习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突破?对于未来卫勤力量建设将产生什么影响?

  任国荃:战场伤员信息实时感知、医疗资源实时可视、保障行动实时可控……通过这次演习,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为未来卫勤信息化建设和卫勤力量改革奠定了基础。尽管这次收集的数据不是那么完整,有的还不够准确,离实战还有一定距离,但它实现了零的突破,在卫勤战线的数据收集和积累上,是一次质的飞跃。

  (记者 林敬秋 张晓祺 特约通讯员 周娜)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