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媒:中国军人撰文反思甲午 错在重陆轻海战略

2014年12月04日 10:32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0)

甲午战争(资料图)

甲午战争(资料图)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12月2日文章发表罗德岛州海军战争学院中国海事研究所副教授莱尔·J·戈德斯坦的文章称,万里长城在一个世纪前深深震撼了欧洲人,西方战略家至今仍对其大书特书,但真正让中国军事思想家念念不忘的是另外一个纪念日。120年前,日本的“闪电战”震惊了世界,不仅数月之内就让摇摇欲坠的清朝臣服,而且更加一针见血的是:将中国当时的优势舰队的自尊心埋葬在黄海海底。文章称,解放军高级军官指出,中国的历史性错误在于重陆轻海,而目前中国军事领导层也大多代表陆军部队成员,尤其是高层。中国海陆部队协调的失败在许多方面都会导致挨打。

  第一次中日战争(又名“甲午海战”)主要在朝鲜半岛上打响,以两次大规模海战为特征:第一战靠近鸭绿江,第二战靠近山东半岛顶端的威海,如今在威海还建有一座宏伟的纪念馆来纪念战争。此次战役以日本占领辽东半岛而宣告结束,但这引起了西方列强的嫉妒,联合发起干涉,史称“三国干涉还辽”。压力之下,日本被迫同意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赔偿大笔白银、开放扬子江通航权、为日商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等条款。历史因素并未影响到中日近期的紧张关系,不久前两国历经了“解冻”之旅,虽然只是一场不温不火的旅行。之所以要简述这段历史,是因为2014年许多中国军事著作都以第一次中日战争为主题。

  在第一次中日战争周年纪念期间,有关战争反思的内容几乎出现在每一本中国军事、准军事刊物中,如强硬派教授将军罗援的文章就刊登在2014年9月特别发行的《军事文摘》中。不过,出于讨论的目的,文章仅摘数篇2014年中期刊登在权威刊物《中国军事科学》中的文章。这些著作中的主打文章由中国军事科学院主任何雷撰写。何将军的文章并未特别关注日本的侵略意图,虽然他注意到“甲午海战”的爆发“并非偶然”。他也没有详细历数那场战争的政治因素,但又赞同马克思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观点,认为战败表明了清政府的腐败和衰退。他强烈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一条流行的社会俗语: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何雷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当代社会的物质主义,并恳请他的同僚:不当和平时期的兵。为了进一步鼓励部队,何雷还写道,甲午海战时期,中国所有的失败都是由于敷衍了事的战前准备所致,缺乏强调战术部署、采取主动的军事学说。

  值得注意的是,何雷将军的文章主题关注了中国的历史性错误:重陆轻海。他引用了慈禧太后滥用海军军费的典故,并嘲笑满清政权连一个具备海军经验的将领也没有。中国目前的军事领导层也大多代表陆军部队成员,尤其是高层。何将军还指出,中国海陆部队的协调是彻底的失败,这种失败在许多方面都会导致挨打。1984年至1985年甲午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失去了朝鲜、台湾和广阔的领海,极大地压缩了中国的海洋战略空间,而且阻碍了现代中国“走向海洋”的历史进程。何将军称,要谨记中国不允许“海上霸权”——明显是指美国——来妨碍中华民族迈向“深蓝”的历史脚步。这位中国的将军提出了当代中国发展海上力量势在必行的观点,再一次表明了中国目前海军建设的背后有着广泛的军事共识。

  《中国军事科学》的另外两篇文章由海军高级官员撰写。广州军区副司令、海军中将蒋伟烈对何雷的诸多观点深表赞同,特别关注了中国历史上忽视海军的问题。蒋伟烈将军还对当代中国社会仍然缺乏海洋意识感到惋惜。以甲午海战时的指挥结构脱节为例,蒋伟烈指出,2013年3月中国海上执法力量的统一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尤其让蒋伟烈与何雷感到遗憾的,是甲午海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消极倾向”。在文章结尾,蒋伟烈呼吁开展“积极运用长远力量的规划”。对于中国的海事争端问题,蒋伟烈呼吁北京“规范军事力量,发展军事威慑,逐渐巩固中国在海洋斗争中的有利位置”。

  还有一些反思文章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海事研究中心主任、大校杨晓丹撰写。与前两篇轻视晚清军事改革和海军现代化努力的文章不同,杨晓丹详细地关注到,中国第一个现代海军学院于1866年在福州建立并开始试运行。她指出,中国初期的海军有相当广泛的系统,不但派遣年轻官员出国,还开展了雄心勃勃的训练计划,尤其是“远航训练”。在评价中国备受非议的军事改革家李鸿章时,杨晓丹认为“虽然李鸿章非常重视打造北洋舰队,但却对战斗行动关注不足……”。在1894年至1895年与日本的终极较量中,中国海军官员彻底完败,有记载称当时的海事装备“又慢又旧又有限”。杨晓丹指出,目前中国的海军现代化应该从这场战争中吸取重要教训,要提升海军演习的实战性,要经常轮换人员,最重要的是要打造一流的海军教育和训练系统。

  在甲午海战120周年之际,中国高级军事官员撰写这些文章并不令人吃惊。这并没有极端民族主义基调,也没有反日排外情绪的色彩,但是普遍具有专业性和实用性。甚至可以说它们是对日本军事力量的赞赏。不过,这些文章展现了中国军人肩负的责任。从这些军事文章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在是这样一种心态——这应该关系到太平洋两岸致力于国际安全的实践者和学生。(知远 北风)

【编辑:刘艳】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