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兵忆含泪轰炸:老百姓被日军赶进机场 残肢飞天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1月18日 09:41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口述实录

  “我们飞行的高度为3000米,还未临空,远远地就看见了机场跑道。机场跑道正中,站满了中国人。跑道两旁,是日本兵端着刺刀,对着中国人。日本人是让中国人做血肉盾牌,阻止我们投下炸弹。大队长立即向上级请示:‘炸不炸?’上级回电:按命令执行轰炸!轰炸队列向着机场跑道俯冲至500米后,开始投弹。同时,轰炸机上的机枪也向日军开火扫射。第一次俯冲,我所在的位置没能看到跑道上的情况。第二次俯冲,我看到同胞被炸的惨状,有些残肢飞到了机场外。我心如刀割,当即在飞机上大哭起来。”

  “正当我准备轰炸日军机场跑道时,发现跑道正中全部站满了我们中国同胞。而跑道两旁,则是日本兵端着刺刀,对着同胞。日本人是让我们同胞做血肉盾牌,阻止我们投下炸弹!经过请示,上级要求按原计划轰炸。第一次俯冲,我所在的位置没能看到跑道上的情况。第二次俯冲,我看到我们同胞被炸惨状,有些残肢飞到了机场外。我心如刀割,当即在飞机上大哭起来。”

  2015年的阳光照射大地,89岁的廖俊义又从一场大病中康复过来。回到成都龙泉驿的养老院,躺在病床上的他,依然不能下地走路。就连说话,也只能含混低语。他没有亲戚,也没有家人,养老院是他的家,只有护工小冯能懂得他所表达的词句完全含义。

  堆在房间内的奖状和奖杯以及抗战老兵证书,能证明他曾经是一名抗日战士。2015年元旦那天,华西都市报记者与他促膝长谈,听他讲述在蓝天里的抗战故事。

  弃学从军 破格进入空军射训班

  1925年,廖俊义出生在成都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1932年,他进入华阳第三小学(校址在原北打金街附近)读书。1937年,就读于成都成功中学(校址在君平街),初中、高中一起读。

  在读小学时,学校有个教音乐的女老师,姓张,东北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老师从东北流亡到了成都。廖俊义记得,音乐课上,张老师只教大家唱“流亡三部曲”(抗战初期著名的爱国歌曲,分为《松花江上》《流亡曲》和《复仇曲》)。

  “她先唱一遍,给我们讲歌词的含义,然后又带着我们唱。”廖俊义回忆说,唱到第二遍时,张老师已经泪如雨下、泣不成声,根本唱不下去了。见到老师哭了,全班52名同学也深受触动,跟着一起哭。

  一次,全教室都在痛哭,惊动了范校长。范校长把4个班集合在操场上,请张老师讲述东北被侵占,日军杀害她的父母等暴行。随后,范校长发表即兴演讲:“你们还是小学生,但今天你们表现出强烈的爱国心,很好!希望同学们不忘国耻,发奋图强,努力读书,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总有一天,你们要收复失地,报仇雪恨。”

  廖俊义说,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他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从军,报效祖国。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廖俊义每天除了读书外,就是看《新新新闻》,了解抗战的进展。1941年初,廖俊义高中毕业,家人都希望他继续到高校深造,并已为他报了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在父母的要求下,廖俊义参加了考试,都考上了。

  就在家人盼他继续读书时,廖俊义有了自己的打算。“我不读书了,我要从军报国。”廖俊义瞒着家人,报考了成都空军军官学校和空军士校,以及空军轰炸总队射训班。

  廖俊义笔试过了关,因左耳听力差5个分贝落考。廖俊义不甘心,继续报考。第三次考国文时,作文题是“你为什么要报考空军?”这道考题他已答过两次,想到自己屡屡考试不中,廖俊义在答卷上写下一个很大的“飞”字。同时,他又特意写上和考题无关的岳飞《满江红》和王昌龄《出塞》。

  “主考官见我表现不一样,特地单独问我,我就把自己想当兵报效祖国的态度向主考官表明。因为我在读书期间爱好体育运动,踢足球时撞伤了左耳,听力不符合空军招收要求。空军方面的3个学校检查身体,都因为我的听力问题拒绝了我。主考官特地给我写了一封信,叫我去找有关人士。结果真的如愿以偿,终于进了凤凰山空军轰炸总队射训班。”

  就在廖俊义被射训班录取时,川大也发来录取通知。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