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宁夏军区2名高工为找水丧命沙漠 7人残疾(图)

2015年01月30日 08:56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
宁夏军区2名高工为找水丧命沙漠7人残疾(图)
欢声笑语背后,高工们付出了无数心血和汗水。 本报特约记者 徐殿闯摄

  核心提示:

  每年早春,冰雪还未消融,他们就顶着刺骨的寒风出征,挺进戈壁沙漠、雪山高原、边远旱区。每年初冬,雪花纷纷飘落,他们才完成年度任务,裹挟着风霜返回营区。一年又一年,他们就这样奔波在找水打井的路上。

  转眼30多年过去,当年意气风发的帅小伙成了如今双鬓染霜的“尕老汉”,而刀刻斧凿般的皱纹,则见证了他们转战20多个省区为基层部队和群众找水打井1300多眼的辉煌战绩。

  这群有着“找水神工”美誉的军人,就是宁夏军区某给水团的杜文臣、路宝玉、穆真明、江华根等高级工程师。

  执着如水:不入东海誓不还

  2011年2月,给水团技术室接到命令:尽快对新疆和阿里高原水文地质情况进行探测,为远赴边防一线找水打井做准备。

  接到命令,路宝玉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30多年前。当时,给水调查全靠一个点位一个点位跑。一次,路宝玉带领战士在乌兰布和沙漠勘察,突遇沙暴袭击迷了路。水尽粮绝之后,他们将勘探资料用油布包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幸运的是,3天后,牧民们发现了这支奄奄一息的小分队。

  搞清西北全境给水条件是所有高工的梦想,哪怕困难重重,哪怕九死一生,这个梦想也从未中断。为了圆梦,李树棠4次放弃调到大机关、在更高领导岗位工作的机会;为了圆梦,2名高工永远地倒在了沙海之中,7名高工留下了终身残疾……

  他们用脚底板丈量了被誉为“死亡之海”的“四大沙漠”,跑遍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岔岔。著名地质学家周幕林评价他们:“为西北地区气候地层的划分树立了第一块里程碑!”

  “现在资料更丰富,技术更成熟,我们一定要啃下雪域高原这块硬骨头!”任务协调会上,路宝玉代表高工群体立下军令状。

  2011年4月,江华根带队上了阿里,经过调查取样、梳理总结,形成水文调查初测报告。当年底,总工程师穆真明抱着一大摞资料走进了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看着这位年近六旬却毅然向生命禁区发起挑战的老兵,遥感中心领导深为感动。他们特事特办,短时间内完成20多幅任务急需的水文地质遥感数据图解译工作。

  遥感图到手,剩下的就是复杂而艰巨的实地探测。高工们兵分多路,在茫茫雪域高原自主编绘给水条件图。

  胸中的使命,是最温暖的炉火。在天文点边防连附近勘察时,物探仪器难耐零下20多度的低温,江华根把身上的大衣脱下来盖在设备上,坚持测绘了两个多小时。肩上的责任,是最强大的力量。在对某边防线进行水文测绘时,车辆陷在了沼泽地里,穆真明坚持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徒步测绘。

  2014年,阿里高原边防一线水文地质情况基本明确,高工们欣喜之余不忘自省:“西北地区水文地质方面还有不少盲区,我们决不能停下脚步!”

  刚毅似水:滴水穿石意志坚

  海拔4000多米的西兰塔边防连附近,唯一的水源是一条含氟量严重超标的小河。2012年,江华根两次带队在此找水,均因浅层地下水被冻土层阻挡而不具备成井条件。

  “一定要让边防官兵吃上放心水!”2013年,他们第三次来到边防连,创造性地采取“透析处理河水达到净化效果”的方法,在河流旁挖掘出一眼浅水井,然后运用多种过滤方法使井水水质达标。

  在高工们心里,早已把这种一而再、再而三,历经艰难才找水成功的经历视为常态。

  某装甲旅驻守在祁连山下,附近河流水质很差。官兵过滤多次,再用高压锅高温消毒,水里仍然有股难闻的味道。近年来,驻地政府10多次请地方专业钻井队打井,可是打出来的全都是不出水的干窟窿。

  去年7月,给水团接过这一课题。经过仔细勘测,穆真明确定了一处打井位置。慎重起见,旅里请甘肃某水利勘探院对此处进行实地探测,得到的结论是“预测水量很少,建议不要成井”。

  正当给水团准备向上级请示将官兵撤回时,穆真明找到团长季振远请缨:“如果出水量少,我向全团官兵作检查!”

  季团长顶着压力支持立塔开钻。一个月后,一眼日出水量达2000多立方米、可满足二三万人用水需求的甜水井打成。装甲旅一位领导告诉穆真明,那天,自己激动得一宿没睡着觉。

  迎难而上、勇于担当,30多年来,高工们以对部队官兵和驻地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及过硬的专业技能,先后100多次在别人断言的“断水层”“无水区”打出了甜水井。

  在高工们的带领下,该团找水打井成功率从70%提升到98%。年轻的工程师们讨教秘诀,他们回答:“找水既要有望闻问切的技术,也要下滴水穿石的功夫。火候到了,自然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采访中,给水团官兵纷纷称赞几名高工,有着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崇高品格,总是把个人得失看得很轻很轻,把找水打井看得很重很重。

  他们忘不了,江华根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奔波一天下来腰痛难忍,但第二天又出现在找水打井一线;他们忘不了,71岁的退休高工王森林听说团里打井抗旱缺少技术人员的消息,立即找到团领导主动请缨“重出江湖”;他们忘不了,为探明一处水文地质情况,58岁的杜文臣在腰间拴根绳索,在100多米高的断崖处“玩速降”……

  深水静流不攀高,无私奉献不自傲。路宝玉的档案中,除了1993年荣立过一次三等功,之后的22年鲜有荣誉记载。其实,这些年团里先后5次给路宝玉报请三等功,可是他都让给了年轻同志。还有一年,他与一名年轻干部同时面临晋升技术职务而名额只有一个,他再次主动让贤,理由是“年轻同志更有朝气,能为团里做更大贡献”。

  临近退休,高工们考虑得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培养接班人。他们还向团队提议,设立科研创新奖项,鼓励年轻官兵努力钻研、提高素质。

  助理工程师罗霄是岩土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第一次执行水文勘察任务时,他拿着不到两页纸差错却不少的成井报告交给路宝玉。看完报告,素来和蔼的路宝玉严肃起来:“态度决定成败。这么粗糙的报告在我这过不了关!”罗霄面红耳赤,从此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路宝玉手把手帮带下,罗霄成长进步很快,如今已能带领钻井分队单独执行任务。

  近5年来,该给水团先后有10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主要负责人全部是年轻工程师。尽管高工们出力不少,但他们极少署名,人人甘当幕后英雄。(莫福春 路波波 何 伟)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