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学者:死于恐袭可能性远低于遭雷劈开车玩手机

2016年02月17日 10:41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与互动 

资料图:法国警方抓获一名恐怖袭击嫌疑人。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2月4日发表题为《有关恐怖主义的五个真相》的文章,作者为前美国助理防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编译如下:

  恐怖分子已经俘获了美国政治。2015年12月,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每6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约为总人口的约16%)将恐怖主义视为最重要的国家问题,而在2015年11月该比例仅有3%。尽管这一结果仍低于2001年“9·11”恐怖袭击后测得的46%,但是创下了10年来该比例的新高。

  这样的舆论变化影响在共和党总统初选中体现得特别之强。它无疑提振了反穆斯林言论尤其强硬(如果不是煽动性的话)的唐纳德·特朗普的竞选活动。有些政界人士开始将反恐战争冠名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正如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迪诺2015年12月的袭击所表明的那样,对美国而言恐怖主义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却被总统候选人和信奉古老格言“越血腥越吸引眼球”的新闻媒体所夸大。要想正确认识恐怖主义,美国人(和其他人)要牢记以下注意事项。

  恐怖主义是某种形式的戏剧。恐怖分子更热衷于吸引眼球,并将其问题置于关注中心,而非行动本身造成的死亡人数。他们借助社交媒体传播的野蛮行动的目的是引发震惊和愤怒,并以此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通过夸大效果让每次恐怖活动成为头条新闻,我们正好中了他们的计策。

  恐怖主义并非发达国家民众面临的最大威胁。车祸、香烟的致死人数都远比恐怖主义多。事实上,恐怖主义甚至算不上很大的威胁——就连小的也算不上。人们死于雷击的可能性都比恐怖行动要大。

  专家们估计,美国人每年死于恐怖袭击的可能性是350万分之一。美国人死于意外的可能性更大,比如说浴缸意外(95万分之一)、家电事故(150万分之一)、撞鹿事故(200万分之一)或者商业客机失事(290万分之一)。每年有6000名美国人死于边开车边发短信或者打电话。这比死于恐怖主义的几率高出数百倍。美国死于激进伊斯兰恐怖主义的人数还不及心怀不满的办公室和学校枪手多。恐怖主义不是第三次世界大战。

  全球恐怖主义并非新鲜事。恐怖主义浪潮往往需要一代人才能逐渐退却。在20世纪之初,无政府主义运动因为乌托邦理想而刺杀了几位国家元首。在20世纪60和70年代,“新左翼”红色旅和红军派曾跨境劫持飞机并绑架和杀害商界和政界领袖(以及普通公民)。

  今天的圣战极端分子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古老的政治现象。很多头头脑脑并非传统的原教旨主义者,而是在全球化浪潮中身份认同被连根拔起并且在想象中的纯伊斯兰哈里发社区中寻找意义的人。打败他们需要时间和精力,但“伊斯兰国”组织自身的狭隘性限制了其受众范围。其宗派主义袭击甚至不能吸引所有穆斯林,更不要说印度教徒、基督教徒和其他教徒了。“伊斯兰国”组织最终会被击败,这和其他跨境恐怖分子没有区别。

  恐怖主义就像柔术。小个选手借大个选手之力来击败他。没有哪个恐怖组织像国家一样强大,也没有几个恐怖运动成功推翻了政府。但如果他们能激怒一国民众并促使他们采取弄巧成拙的行动,他们就可以拥有占上风的希望。2001年,“基地”组织成功地引诱美国侵入阿富汗。其后在美国领导的入侵伊拉克行动的瓦砾堆中诞生了“伊斯兰国”组织。

  击败恐怖主义需要智慧的力量。智慧力量能将军警硬实力与吸引和说服的软实力相结合。我们需要用硬实力来杀死或俘获铁杆恐怖分子,这些人基本不会接受引诱和劝说。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软实力为顽固分子试图招募的边缘民众打预防针。

  正因如此,注重舆论和美国行动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和精准空中打击一样重要和必要。疏远穆斯林并削弱其提供关键情报意愿的对立言论为我们所有人构成危险。这也解释了某些当前总统候选人的反穆斯林态势为何造成如此适得其反的效果。

  恐怖主义是个严重问题,它理应成为我们情报、警察、军事和外交机构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它是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不让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落入恐怖分子之手至关重要。

  但我们不应落入恐怖分子的圈套。让暴徒们在空无一人的影院上演他们的行动。如果我们让他们接管公众舆论的主舞台,我们就会破坏我们的公共生活的质量、扭曲我们的重点议程。他们会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来对付我们。(编译/洪漫)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