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文昌发射场设8个长征七号观景台 可容纳2.53万人

2016年06月24日 08:49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在即,本报记者走进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为你揭开我国首个滨海发射场的神秘面纱——

  等待第一声“点火”,这里如此平静

  ■本报记者 王通化 邹维荣 通讯员 张晓霞

  蓝天、白云、阳光、沙滩、椰林……今天,用这些词语形容文昌,已远远不够。

  因为有了航天发射场,这个地处国际旅游岛海南东北一隅的县级市,正凭着“航天”概念声名鹊起。

  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来到这里,远远张望着这片椰林深处带着梦幻色彩的神秘之地。这些目光,随着长征七号首次发射日期的临近,变得愈加好奇:作为我国首个滨海发射场,这里正在发生什么?有何独特细节?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日前,本报记者走进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为您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新原点,选择在星光之地

  “航天”热浪搅动着文昌的大街小巷,如同热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迎火箭首飞,树文昌形象”“最美火箭发射观赏地”“阳台观首飞”……文昌的街道两旁,诸如此类的字样令人目不暇接。就连街边小餐馆的餐具上,印的都是火箭图案。

  “热浪”的中心,是一个叫龙楼的小镇。这里,便是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所在地。

  2009年,一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人员来到这里,开始正式开工建设文昌发射场。直到今天仍鲜为人知的是,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设管理使用,这里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来自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从西昌到文昌,一字之差的背后,却是我国航天发射场空间的巨大转换。俯瞰中国版图,从大漠戈壁到大凉山下,从黄土高坡到海角天涯,中国航天发射的“原点”正在由内陆向沿海位移。至此,中国航天发射场四足鼎立,形成沿海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的新格局。

  全程参与建设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凤广一连用3个“值”表达对这一“新原点”的肯定:“一是纬度低、发射效费比高,同等条件下能够明显提升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能力,延长卫星使用寿命;二是射向宽、安全性好,射向1000公里范围内均为海域,火箭残骸落区均在海上,可以满足安全性的要求;三是海运便捷、可行性强,可以解决由于新一代运载火箭直径大、现有铁路和空运均无法运输的难题。”

  为了这一“新原点”,不知经过多少次选址论证。其间甘苦,早已成为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故事中不可分割的“前传”。今天漫步发射场,当初迁走的村庄、小学的痕迹仍掩映在椰林深处,以一种耐人寻味的方式,讲述着脚下这片土地与航天的不解之缘——

  被迁走的村子叫“星光村”,村里小学的校门柱子上面竟然有一个“一枚火箭在众星环绕中向天发射”的不锈钢模型!据说,这是该校当年专门请人设计的校标,期望这里的孩子长大成材向科技进军。

  从西昌到文昌,从“星光村”到发射场,从“火箭发射模型”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这个“新原点”蕴含多少巧合、多少必然!

  对于中国航天来说,每一个“原点”都是一次梦想的出发;每一个原点,都是一次坐标系的重构。

  在戈壁滩上的“原点”——酒泉,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都从那里飞向太空,那里已成为世界闻名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在大凉山下的“原点”——西昌,一次次“嫦娥奔月”,正在让那里成为中国航天的“探月港”。

  在黄土高坡的“原点”——太原,发射周期越来越短,发射方式正从“一箭一星”变为“一箭多星”。

  在中国航天发射“新原点”,这个曾经以“星光”命名的地方,必将以一次次新一代火箭的成功发射,迎来更多太空中的中国星光!

  每一步,都是超越的起点

  椰树成林,绿草成茵,鸟语花香,清泉小河……漫步在这片占地1万多亩的发射场,处处皆是风景,但唯独一条条独具特色的路,深印记者脑海。

  从大门到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叫“航天路”,从“长征七号”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到火箭固定勤务塔叫“长征路”,还有“问天路”“北斗路”“嫦娥路”……

  “这些路的名字是大家征集后投票确定的,就像是中国航天人一路走来留下的一个个脚印。”发测站工程师王磊说,“每走一次这些路,都是一次励志。”

  王磊和他的同事们很清楚,文昌发射场从设计论证到开工建设,一路走来,步步都是励志味道。

  那时,发射场还处于“图纸时代”。但你绝对想不到,各种火箭、航天器测试任务,已在计算机中虚拟发射场的厂房、塔架中展开。精确到厘米级的三维数字化技术,为这里的每一处建筑设施以及参试各系统间的接口协调、流程验证等,做了最精确的分析评估。

  起步决定后程,当年在计算机中虚拟的一幕幕今天已成为现实。

  6月22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正在进行垂直转运。它旁边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垂直总装厂房的块头更大。现场指挥告诉记者,这个总装厂房拥有诸多之“最”:亚洲最大的钢铁之门、中国单层最高的厂房……

  目光从这个“巨无霸”厂房收回,刺眼的阳光挡不住记者好奇的脚步。沿着那条“长征路”,可以抵达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发射塔架。

  从发射塔上面望去,不远处便是大海。不息的涛声时刻提醒着人们:这里是海南文昌,这里最大的特点是“高温高湿高盐”以及“强台风强降雨强雷暴”。

  从发射塔底部仰望,这个相当于30层楼高的大家伙,由固定、回转、导流、避雷塔4大部分组成。围绕在塔架四周的4座钢架结构避雷塔,正是发射场为了有效防止雷电等恶劣气候影响的创新之作。

  “发射平台降温非常关键。”发射场工程建设指挥部工程师周湘虎告诉记者,火箭发射点火的刹那,温度高达2800℃,发射平台既要能承受强热流的冲刷,又要耐得住强高温。为延长发射平台的使用寿命,在每次火箭发射前,技术人员都要为即将执行发射任务的平台表面涂覆大面积“防晒霜”——特种防护涂层。

  “除了涂‘防晒霜’,还可以‘淋浴’。”顺着周湘虎的手势,记者在发射塔架的第11层,果然看到一个巨大的水箱。这个水箱可以通过发射平台旁的“大流量喷水降温降噪系统”,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起飞时20秒内喷出400吨水。

  走在椰林深处一条条路上,从300立方米液氢贮罐到大流量高扬程低温液氧泵,从具有最佳气动外形的导流槽到新型耐烧蚀混凝土……目光所及之处,创新无处不在。

  “每一步,都是超越的起点。”在指挥控制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凤广指着一排排电脑屏幕说,他们首创国产化软件开发平台,研发测控指挥监控系统等配套软件,确保了航天发射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绝对安全。

  这栋耸立在半山坡上的建筑,算是整个发射场除了垂直总装厂房、发射塔架之外的第三大制高点,外形像极了闪光灯。

  相信随着航天之路在这里不断延伸,这里将迎来更多世界聚焦的“闪光灯”。

  读秒声,早已在这里响起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在等待着属于这里的第一声“点火”。

  “10、9、8、7……”点火前,那熟悉的读秒声即将从这里传遍世界。

  然而,你可知道,从14年前进行可行性论证时起,读秒声便时刻响在创业者们的心头。从那时起,他们便将这个发射场的“蓝图”时刻与“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的航天发射场”这一目标对表。

  可行论证年、立项规划年、研究准备年、奠基设计年、开工建设年、全面推进年、攻坚突破年、竣工交用年、合练结算年、双箭首飞年,这是一个发射场的成长年轮,更是一群航天人的奋斗年轮。

  14年,仅够一个婴儿长成少年。但这群人却把这里变成世界一流的航天发射场!

  “从真正开工建设到建成,只用了3年多时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凤广回忆起那段日子仍不胜感慨:“那时候不得不下命令,所有人不得休假,白天干不完,就连夜干!”

  那是一段倒计时“读秒”的日子,那是一段用“两弹一星”精神“点火”的时光。最终,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换来腾飞的“火焰”——取得了大推力火箭发射能力、信息化指挥控制能力、复杂自然条件下重大工程建设、生态型环保型集约型发射场建设等一系列突破……

  今天,这个在海边拔地而起的发射场,选择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在发射场的大门口,正在建设的游客到访中心,主要承载航天科普的作用。”据当地媒体报道: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时,当地确定了8个火箭首发观景点,能够容纳2.53万人观看火箭升空。

  首飞在即,发射场各个工位上,一位位航天人的表情、声音和举止,处处透着一种从容和平静。他们在工作的间隙,偶尔抬起头,会指着窗台上那盆从西昌带来的三角梅,微笑着告诉你:“这花,比西昌长得还好。”

  “说一点不紧张那是假的,准备了这么久,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等待着检验!”发射场一位领导说,“但也没必要那么紧张,对于文昌发射场这是首次发射,但对于西昌发射中心来说,我们马上就要迎来第100次发射,可谓身经百战了!”

  难怪,发射场协作楼的横幅上写着这样的标语:“首发要有百倍信心,百次要有首发标准!”

  长征七号出征在即,世界等待着见证这份信心和标准。

  从2002年至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海南文昌发射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周凤广全程参与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论证、设计、建设、使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前夕,本报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面朝大海 仰望星空

  ■本报记者 邹维荣 王通化

  问: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即将发射,请谈谈您此刻的心情?

  答:面朝大海,仰望星空,梦想正在照进现实。14年来,在这片曾经的滩涂上,一个现代化航天发射场已经拔地而起。我们期待着交出一份满意的考卷。

  问:作为发射场建设亲历者,如何为前期的建设打分?

  答:我由衷为所有发射场的创业者和建设者们点赞。他们秉承“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把工地当阵地,把建设当会战,周末假日连轴转。让人欣慰的是,所有的苦如今都酿成了甜。

  问: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答:发射场地质条件复杂,滩涂、沙窝……各种各样的地质难题接踵而来,我们用到了几乎所有的地基处理技术。此外,高温高湿高盐雾、强台风强降雨强雷暴等恶劣气候环境给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挑战。为此,发射场采用新技术多、新设备多、涉及专业多、标准要求严。很多工艺在国内首次使用,风险较高。

  问:作为我国首个自主论证、规划、设计、建设的航天发射场,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取得哪些创新突破?

  答: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实现了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能力的突破。适应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两型运载火箭发射要求,攻克了低温推进剂大流量加注和大容量储运技术、发射塔回转平台安装施工等一系列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突破。二是实现了复杂自然条件下重大工程建设的突破。针对海南地区“高温高湿高盐雾、强降雨强台风强雷暴”等气候特点,攻克了地基止水、建筑抗风、防腐防雷等一系列工程施工技术难题,设计建造了现代化发射塔和锥形四流道导流槽。三是实现了生态环保型集约型发射中心建设的突破。坚持科学规划场区布局,千方百计保护原生椰林、湿地、滩涂,全面采用无毒无污染新型推进剂,对两型火箭垂直转运轨道进行集约化设计,一座集科技、生态、环保,人文于一体的现代化发射场从蓝图变为现实。

  问: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即将迎来长征七号的首飞,这次“首秀”意味着什么?

  答:这是开启我国航天事业新征程的奠基工程,必将推动航天发射综合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标志着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了关键一步。我国还有哪些卫星发射中心

  酒 泉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甘肃省酒泉以北的戈壁滩,组建于1958年10月,是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世界闻名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太 原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地处太原市西北的高原,组建于1967年,主要承担我国极地轨道航天器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以及深空目标探测等任务,先后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以及“资源一号”、海洋资源勘察等卫星。

  西 昌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四川省西昌市西北的幽深峡谷中,始建于1970年,是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着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月球探测器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我国嫦娥探月系列卫星均在这里升空。

  相关链接:

  长征七号首飞为啥选在海南文昌发射场?

  中国军网海南文昌6月23日电 曲延涛、宫玉聪、王玉磊报道:本网记者今天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了解到,与我国现有的酒泉、太原、西昌三个发射场相比,文昌航天发射场有“五大”突出优势:一是纬度底,与较高纬度发射场相比,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速度,提高运载器效率。二是射向宽,满足90度至175度射向范围要求。三是安全性好,射向面朝大海,火箭残骸落区位于海上,最大限度降低火箭航区和残骸落区安全隐患。四是运输限制少,可以采用海运方式运输新型大尺寸航天产品,运输方式经济可靠。五是综合效率高,发射场可发展空间大、运行费用低、限制因素少,利于开展对外合作,为我国航天发射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蓄势待发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曲延涛 摄

  蓄势待发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曲延涛 摄

  蓄势待发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曲延涛 摄

  长征七号固定勤务塔。 赵彦勋 摄

  长征七号火箭垂直转运至发射区。王玉磊 摄

  长征七号火箭垂直转运至发射区。王玉磊 摄

  长征七号火箭缓缓移出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王玉磊 摄

  长征七号火箭正在进行转运前的最后准备。王玉磊 摄

  长征七号图集

  杨志远

  杨志远

  杨志远

  杨志远

  杨志远

  杨志远

  杨志远

  杨志远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