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坐在习主席身边的老兵们

2019年08月02日 21:40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 

  坐在习主席身边的老兵们

  坐在习主席身边的老兵们

  面对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94岁的老兵张富清在家人的搀扶下,从轮椅上起身站立,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那一刻,他的眼里噙着泪水。

  这一天,是2019年7月27日。距离他上一次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已经过去了66年。

  就在前一天,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张富清受邀参会。

image.png

△张富清

 

  会后,习主席会见与会代表并合影留念。作为全国退役军人的杰出代表,张富清老人和其他4位老兵被特意安排在合影的第一排就座。

  见到习主席的那一刻,张富清庄重地敬军礼。虽然退役转业到地方已经64年,但他依然保持了军人本色。

  94岁的张富清紧紧握着习主席的双手,激动地说:“感谢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我是党培养的,我要跟紧党走,做一名党的好战士。”

  “你都做到了。你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保重身体,健康长寿。”习主席双手紧握住老人的手,深情地说。

  那天,人们注意到,坐在习主席身边的还有另外4位老兵——90岁的朱再保、85岁的崔道植、83岁的王於昌和王成帮。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与名的事迹,人们已经熟知,这4位老兵的故事还不大为人了解。

  梳理这4位老兵的故事,记者发现,他们与张富清的人生轨迹虽有不同,却都有着相同的精神特质——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军人的初心本色。

  “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对得起牺牲的战友”

image.png

△朱再保

 

  老兵朱再保很忙。虽然已经是90岁的高龄,但他身板硬朗。他挎着资料包,骑在自行车上匆匆赶路的瘦削身影,是左邻右舍对他最深的印象。

  开展爱国主义宣讲、调研环境污染情况、普及环保知识、帮扶困难群众……为了这些公益事业,朱再保忙了几十年,足迹踏遍了岳阳的铁山水库、洞庭湖畔、学校机关、贫困家庭。

  “我是死过几回的人,得把一天当两天过,抓紧时间给社会做点贡献!”这种紧迫感,源自朱再保过去的经历。

  “我6岁放牛,12岁做长工。那时家里穷得要借粮过活,但借一担谷子要还三担,感觉干一辈子也还不清。”朱再保回忆说,“解放后,家里的生活一天天变好了,我心里对党就有了一份深情。”

  1951年2月,为了报答党恩,已经任区团委书记的朱再保参军入伍,走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金城战役中,朱再保所在部队担负排雷任务。战斗打响后,他与战友们迎着炮火奋勇前进。

  硝烟散尽,我军取得了金城战役的胜利。朱再保身边的很多战友不幸牺牲,他的右膝盖骨也被炸伤。

  “捡回一条命”的朱再保回望战场,暗下决心:“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对得起牺牲的战友,替他们更有意义地活着。”

  战争结束后,朱再保回到祖国继续从军。此时,另一场生死考验悄然降临到他的身上。

  1966年,朱再保被诊断为胃癌晚期。做了胃和横结肠的切除手术后,医生预言他活不过5年。

  为了让朱再保安心养病,部队将他安置在岳阳军分区离职休养。

  考虑到自己可能时日无多,“更有意义地活着”这个信念就像战鼓催征,催促着朱再保到处“找事做”。

  他主动为驻地附近一所中学义务打扫厕所,就此与学校结缘。自荐成为该校的校外辅导员后,他开始为学生讲红色故事。

  随着时光推移,朱再保不仅打破了医生的预言,战胜了病魔,还在另一个“战场”上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有意义的战斗”——

  他受邀成为市区100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全市校外总辅导员。除了开展红色教育,他还在各个学校宣讲环保知识。几十年来,他在学校作了3500多场次的宣讲,编写宣传材料150万字,印刷并免费发放600万份资料。

  1989年,希望工程启动。朱再保当年就资助了临湘县横铺乡11个村子的52名失学适龄儿童,让他们重返校园。

  这些年,朱再保累计募集捐款600多万元、大米400多吨、物品80多万件,累计资助临湘、平江、华容、钱粮湖等地3万多名贫困家庭孩子上学。

  时至今日,无论在环保还是扶贫“战场”,这名高龄老兵依然保持着冲锋的姿态,追求“更有意义地活着”。

  “我的生命、我的知识,都是党给的”

image.png

△崔道植

 

  凌晨2点多,哈尔滨市松北区的一家老年公寓,910房间的灯亮了。

  老兵崔道植悄悄起床,踮着脚走出卧室,打开电脑,在昏暗的灯光下小心翼翼地开始工作——他怕惊扰了还在熟睡的老伴儿金玉伊。

  “生命规律就在那里,我的时间有限了……我想赶快把这几十年的积累整理出来,希望对后面的同志有用。”作为共和国的权威刑侦痕迹检验专家之一,崔道植盯着电脑里纷繁复杂的图片模型、统计数据、案例分析等资料,紧张地忙碌着。

  从志愿军战士到刑事技术专家,崔道植在人生的“两个战场”都战功赫赫。今年85岁的他,仍忘我工作。他传奇的一生,就蕴藏于这浩如烟海的数据资料中。

  袭击军警、持枪抢劫杀人……“白宝山案”被列为1997年中国十大案件之首,轰动全国。

  当时,北京、新疆两地都发生了涉枪大案,但现场除了几枚残留的弹头和弹壳,别无线索。

  北京和新疆,相距3000多公里,两案是否有关联?没人能够说清。

  在案件侦查工作陷入瓶颈的关键时刻,身在黑龙江的崔道植连夜飞赴乌鲁木齐。经过三天两夜的鉴定,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北京、新疆两地的弹壳为同一支步枪发射,可将两地案件并案侦查。

  “这是一个对案件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鉴定!”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副巡视员班茂森说,正是基于这个鉴定,警方找到了侦查工作的准确方向,并快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

  凭借超群的技艺、多年的实战经验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崔道植解开了一个个惊天大案的谜团。他也被公认为中国警界重大疑难刑事案件痕迹鉴定的“定海神针”。

  这样一位警界传奇英雄,心中也有自己的“定海神针”。采访中,崔道植重复最多的话就是“报答党恩”。

  “我是一个旧社会里贫苦农民家的孩子,童年忍饥挨饿,经历过伪‘满洲国’时期的黑暗统治。新中国成立,人民得到解放,对我来说就是重生,我的生命、我的知识,都是党给的,我要报答党恩。”崔道植说,直到新中国成立,他终于挺直腰杆,更加觉得党的伟大。

  1949年,15岁的崔道植成为一名儿童团团长。从那时起,他就立下志向:今后要参军,一定要参加共产党的军队;要入党,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吉林梅河口,朝鲜族青年崔道植报名参军。因为工作需要,他被分配做了一名朝鲜语翻译员,为抗美援朝战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55年,崔道植所在部队集体转业,他与公安刑事技术工作结缘,开始在新的领域继续冲锋。

  如今,85岁的崔道植仍在刑侦一线日夜忙碌。他一生都在践行自己曾经的诺言:“只要国家需要,一声召唤,我将立即起身!”

  “在部队受了20多年教育,我永远是人民的子弟兵”

image.png

△王於昌

 

  一大早,老兵王於昌就开始了晨练。岁月不饶人,他坚持了大半辈子的3公里晨跑,现在改成每天3公里快走。即便如此,看到他稳健迅捷的步伐,还是很难让人相信他已经有83岁的高龄。

  “老王早啊”“老书记早”……一路走街串巷,其他早起的路人看到王於昌,都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只是相比以前,大家的眼里更多了份崇敬。

  几十年来,街坊邻居都敬重王於昌是个“干干净净的老实人、勤勤恳恳的老黄牛”。直到这次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大家才知道,王於昌原来是曾参与击落U2飞机的大英雄。

  当时,王於昌正在某地空导弹部队担任加注技师。打U2飞机的任务下达后,他随部队千里奔袭,和战友们一起在东南一带做好伏击准备。

  接到行动指令后,王於昌按规程快速展开加注作业。由于他在行动中超标准地提前完成了加注作业,为导弹搜索和击落目标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王於昌共参与了两次击落U2飞机的行动,均出色完成任务,被授予一等功。

  1973年,已经升任连长的王於昌转业。回到地方后,他从未向其他人提起过自己这段辉煌的军旅经历。

  “一方面是保密需要,不能讲。另一方面,我毕竟开始了新的工作,以前的事没啥好炫耀的。”王於昌说。

  转业后,王於昌起初在安徽省萧县原百货公司做一名普通的柜台营业员,主要负责卖布。不仅没有了干部身份,工资也比当连长时降了一大半,但王於昌并没有拿出自己曾经的战功去要待遇,而是毫无怨言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

  凭借自己的勤学苦练,王於昌很快从营业员升任人事秘书股长,后来又担任了副经理。

  担任领导职务20多年,王於昌一直掌握着给职工们定级调薪的权力,但他从不以此为由吃拿卡要,也从未接受任何吃请送礼。

  “我一辈子不吸烟、不喝酒,也不参与应酬,大家都知道我的原则是‘一切按文件办’,所以都对我很放心。”至今,还有很多老同事感激王於昌当年的秉公办事。

  现在知道了王於昌服役期间的辉煌战功,大家对他的敬重,就更增添了一份崇敬。然而,每当有人说他是大功臣,王於昌就急得直摆手:“我不是什么大功臣。在部队受了20多年教育,我永远是人民的子弟兵。”

  这个信念,源自王於昌幼时的经历。

  “在旧社会,我家是全村最穷的。”那时候,王於昌的父亲在地主家当长工,全家近10口人就靠2亩薄田过活。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王於昌家一下子分到了10亩地,他的父亲还当上了农会主任。

  “我对党有着很深的感情。如果不是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我们家也不可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翻身。”从屡立战功的优秀军人,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营业员,数十年来,王於昌始终坚守了一名党员的初心和本色。

  “宁愿死在绿化事业上,也不死在病床上”

image.png

△王成帮

  吃过早饭,老兵王成帮穿上旧军装,背起水壶干粮,拿着植树工具,从库尔勒市区的家中出发,搭1个多小时公交,赶往郊区的苗圃基地。

  公交车向前行驶,途经穿城而过的孔雀河。从狮子桥到建设桥的河段,两岸柳树摇曳。这些柳树有一个与老兵共同的名字:成帮柳。

  “成帮柳”是新疆巴州地区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树种。给柳树取这样一个特别的名字,是当地老百姓对王成帮为绿化事业所做贡献的特别褒奖。

  早在参军入伍时,对种树的执念就已经深埋王成帮的心底。

  1956年,20岁的王成帮从甘肃参军来疆,服役于原陆军某师十团。

  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边疆,汽车在戈壁滩上颠簸的那17天给王成帮带来极大震撼。一个概念在他脑海里生发:“在新疆,树是人们生活的命根子。没有树,人就不能生存。”

  “新疆需要树,这里的人民需要树。”作为一名人民子弟兵,王成帮给自己布置了一项额外任务——利用训练间隙种树。

  为了保证树种发芽,王成帮曾用嘴尝土,以此判断盐碱地的含碱量,确定科学的种植方法。

  为解决树苗来源不足的问题,他在戈壁滩上不断试验扦插繁殖方法,并将其传授给当地老百姓。

  担任师副参谋长后,在组织部队训练的间隙,王成帮依然坚持种树。他带领官兵和驻地的阿格乡栏杆村村民栽下的10多万棵树,早已成为库车县却勒塔格山下的一道风景。

  退休后,王成帮放弃了回家养老的安逸生活,选择继续投身新疆绿化事业。

  1993年,王成帮来到新疆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基地,作为一名不要工资的“临时浇水工”,一干就是9年。期间他带领民工改造基地水井10口,修建蓄水池13个,为基地节约资金200多万元,植树150多万株。

  结束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基地的植树工作后,王成帮回到了妻子张春英工作的库尔勒市,在市园林局继续干起了义务绿化的工作。

  2005年,王成帮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半年”。

  即便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王成帮也不忘打电话安排种树的事情。刚接受了一个多月的治疗,他就急不可耐地提着箱子回家,继续赶往苗圃基地种树。

  他在日记里写道:“宁愿死在绿化事业上,也不死在病床上。我要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为这块绿地奋斗到生命的最后。”

  王成帮一心惦记着种树,病痛被抛在脑后,病情奇迹般地没有继续恶化。

  这些年来,王成帮在库尔勒植树育苗近百万株,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绿化情况。而这一切的初衷,只因王成帮时刻铭记着他作为党员的初心。

  小时候,王成帮跟着母亲四处乞讨为生。直到1949年9月17日那天,他听大人们说,“民乐县解放了,共产党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很快,王成帮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悲惨的童年总算结束,他也记下了共产党的恩情。

  参军第一年,王成帮就光荣入党。从在党旗前宣誓的那一刻起,他决心这一生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在这片土地上植树60多年,不求任何回报。有人称赞王成帮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他说:“这是老百姓给我的最高荣誉。”(解放军报记者 段江山)

  这些老兵为什么值得尊崇

  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结束后,习主席会见与会代表并合影留念。作为全国退役军人的杰出代表,张富清、朱再保、崔道植、王於昌、王成帮5位老兵被特意安排在合影的第一排就座。他们的名字和他们背后的故事一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人们被习主席对老兵的关怀所感动,也被这几位老兵的传奇经历所鼓舞。

  退役军人经过部队严格教育训练和重大任务考验,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回望这5位老兵的人生经历,他们有的扎根基层,全力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初心;有的在刑侦领域刻苦钻研,成为公安系统刑侦工作的权威专家;有的投身公益,在红色教育、环保宣传、扶贫助学等领域全力冲锋……转移人生战场的他们,弘扬军人的战斗精神奋勇向前,再创了人生新的辉煌,也赢得了全社会的尊崇。

  战功赫赫的张富清最有资格骄傲,然而他时刻想着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心中永远怀着谦卑;崔道植废寝忘食地钻研,练就了刑侦领域的“火眼金睛”;王成帮在戈壁滩上种下的树,以百万计;朱再保通过公益事业,帮助了万千需要帮助的人;王於昌严于律己、公正廉洁,成为道德的典范……他们在平凡的坚守中铸就了伟大,也展现了忠诚和信仰最朴素本真的样子。

  穿着军装,保卫祖国;脱下军装,建设祖国。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相信官兵们必能在军营开创新的精彩,即便退伍也能像这5位老兵那样,延续在军营的钢铁意志和奋斗精神,不改军人本色,用奋斗续写军人荣光。(吴银华)

【编辑:左盛丹】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