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新闻周刊:政经学者判断SARS如何改变中国

2003年05月09日 10:17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话:68994602)

  一次偶发事件常常让历史拐弯。SARS或许不足以构成一个拐点,但无疑将在史册中留下印记,正如9·11之改变了美国和美国人。SARS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改变,已经开始显现,但更久远和更深刻的变化,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体会。

  北京十位政治、经济和社会学界的学者,作为这场灾难的亲历者也是观察者,对SARS将如何改变中国,做出了他们的判断

         

  政治体制:希望成为改革新起点

  杜钢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SARS大规模爆发,是对我们整个社会、政府的严重挑战。在这场斗争中,政府管理体制方方面面的弱点全都暴露了出来。

  首先是公共事务的条块分割弊端。在中国的行政体制中,究竟以中央部委系统为主,还是以地方政府为主,这对矛盾一直没解决好。

  这次从广东开始的SARS危机,就因为这种条与块之间缺乏协调统一,以致延误扩散,造成全国性危机。我们的政府在日后需要思考这些问题:

  公共安全事务以条为主的体制必须改革,把一部分决策权下放到以块为主的地方政府手中,让他们能迅速反应,及时处理。

  现在不少部门把政府很多权力“劫持”为己有,擅自作主,导致政府对部门的调控能力减弱,这是非常危险的事。在抗炎过程中,一些措施迟迟不能实施到位,就是这种部门间利益纷争不能很好协调造成的。

  我们常常说,要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系统,这没错,但是,即使有了这套系统,如果不改革政治体制,最多不过使效率略为提高,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信息层层作假,瞒报漏报,报喜不报忧,使政府公信力和威信严重受损,SARS暴露出我们政治体制中的最大弊端——官本位负责制。

  各级官员究竟对谁负责?不是对老百姓,也不是对工作,甚至不是对上级,而是对他的官位。通过这次事件,相信这种状况在未来会有所改变。

  陆学艺(中国社科院社会所研究员)

  我们前段时间在非典问题上存在隐瞒,封锁的问题,不但引起民众恐慌,而且损害了国际形象。后来政府在这方面转变得很好,信息做到了透明。

  但这是一个教训:问题是堵不住的,你必须还老百姓知情权。这样思想的确立,有助于促进我们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

  薛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这次“非典”使信息公开突飞猛进,我们由此可以反思其他一些问题上的信息公开。

  过去我们有多种形式的政务公开,但力度很不够,公开内容往往按行政部门需要来进行。事实上,“非典”局势在后来能得到很快扭转,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透明,公众知晓并重视这些问题了,利于加深政府和老百姓相互信任,对解决问题大有裨益。

  以后,政府行为模式中首先突破的,可能就是政府信息公开。

  谢庆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张文康和孟学农被解除职务,为实施官员问责制树立了一个榜样。以后有类似疾病、灾害、伤亡事故发生,就会追究官员责任。

  政府角色:应以公民服务为中心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通过非典事件,使我们的领导、政府可以清醒认识到,政府需要由“领导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以GDP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向为公民服务为中心。更好的贴近人民群众,更及时地了解他们的需要。

  陆学艺(中国社科院社会所研究员)

  单从社会学分析,再次证明一个道理:经济和社会一定要协调发展。我们常说“经济建设第一”,但不是惟一,还要有第二、第三,等等。

  从整个国家来看,我们的经济发展走在前面,社会环境建设落在后面,没跟上去,二者一失调,即使GDP可以8%、9%地往上涨,但灾难一下子就让你损失惨重。所以,SARS是一次很好的教训,将来北京市乃至中央都应该好好思考,怎样来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谢庆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政府经历过这样的事后,可能在理念上会有所进步,学会要负责任,要诚实,要真正关心民间疾苦,这样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合法性。

  薛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进行改革,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对公共物品的提供,政府责任缺位。SARS之祸,暴露出政府在公共问题上的真空地带。在环境治理方面,也同样存在潜在危机。

  总之,我们欠了社会不少账,这一课在今后一定要补上。

  危机处理:需要常备不息的专业机制

  薛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在全球化条件下和信息化世界里,一个局部性危机,就可能演化为全球危机。SARS就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除此之外,还有网络病毒危机、金融危机等等。中国目前处于转型期,产生危机的因素越来越多,我们一定要有危机意识,建立突发事件危机处理机制。

  一个反应迅速,运行良好的危机处理机制是怎样的呢?首先要有危机预警机制,这其中,要求社会每个人员对危机有清晰的认识,对危机感受敏锐,可以在危机前兆阶段就将之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要辅以良好的技术手段,建立公共信息监测网,这是一个常备不息的机制。第二,一旦危机发生,要有应对机制,很快做出应对决策。第三是危机处理机制,需要我们国家大量投入,建立一只训练有素、装备优良的处理危机的专业队伍。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国外在危机处理上有相当丰富的经验,而我国在这方面十分薄弱。SARS提醒政府,建立一套制度化的危机干预机制,对城市化建设来说不可或缺。

  我们现在的处理方式,往往是遇事便临时成立一个指挥部,一个领导小组等,国务院30个部委,就有100多个领导小组,委员会一大堆,不知道该听谁的。

  临时班子的行政色彩很浓,过于中国特色。事实上,用行政办法协调各方面关系,工作量非常大,效果也不好。成立专门机构,以一套完备的危机处理体系去运作,可以使我们在现代化管理上更加成熟,不至于一遇到问题就手忙脚乱。

  法治建设:依法运作的一步

  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学系主任)

  “非典”让依法治国可以在实质意义上进一步。

  我们过去把这个概念落实在比较虚的方面,没有跟具体的公共管理机制联系在一起,说是依法治国,实际上往往以“红头文件”治国。

  “非典”事件涉及到方方面面,刚开始时,我们以内部的方式来控制局势,但事实证明传统机制失灵。现在是越来越公开化了,大家一上来就考虑如何修改法律(《传染病防治法》),以适应形势需要。内部机制被公开机制取代,内外整合的结果就是依法运作。这是依法治国道路上一次有意义的实践。

  经济反思:公共卫生无法用市场解决

  李扬(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SARS让未来经济受到影响是不争的事实。有人预测,今年中国的GDP将调低0.5~1个百分点,目前看来是否如此很难说。

  尽管“非典”减少了一些经济活动,但另一方面增加了公共支出,行业领域收入将有所变化,整个社会的投资会发生一些改变,与人的身体、生命健康的相关投资,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持续平稳增加。在过去,我们往往为生产而生产,追求人的生活质量的指标非常不够,这样的改变无疑是一件好事。

  陈及(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从微观来看,“非典”事件将促进一些新行业发展。在产品领域,目前如医疗卫生产品、保健用品等,几乎呈爆炸性增长,在以后这些需求会减少,但不会回落到以前的低水平,相关产业会因此发展走高。

  保险业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个人疾病保险,只要险种设置合理,服务到位,应该有非常大的潜在的市场。

  就国家宏观层面看,国家物资储备体系要得到很好完善。以前我们的物资储备思想多从战略上考虑。粮食、棉花是常备之物,但在其他方面的储备就相当欠缺。事实上,随着生态破坏,病毒DNA变异现象时有发生,保证人们生命安全的流行病药品储备一定要到位,否则一旦面临灾难,就措手不及。

  海闻(北京大学中国卫生政策和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我们的公共财政政策首先需要反思。

  在社会转轨的过程中,有个不好的倾向,就是重视生产性投入,而在公共支出方面认识不足。对于公共卫生来说,难以用市场之手来解决。

  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非常少,农村医疗条件落后,疾病预防体系脆弱,带来很多隐患。SARS给我们以触动,政府需要承担起责任,把调整公共财政政策,让公共问题回到政府解决的轨道上来。

  陆建华(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在这个高度关联的社会里,任何一方面的变化都会影响经济发展,单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在看来忽视了一个同样重要的部分,就是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卫生事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地方官更多关注的是当地的GDP,而公共卫生和环境等方面就被放在次要,但是GDP的增长未必就会直接带来人民生活的改善。毕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改善民众生活。

  事实上,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在大部分的国家是并重的,在发达国家,这两者是共同服务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这个最高目标的。

  现在变化已经露出了端倪,从最近两次机构精简和改革可以看出来,具体的经济管理部门正在减少,上一次的机构改革已经撤掉了一半部委,而最近一次更是撤并了非常重要的几个经济职能部门。但是反观社会服务的部门,基本都被保留了下来。这种趋势是对的,但还不够彻底和明确。

  国际交往:学会遵守规则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非典”会让我们认真考虑,将来应如何在游戏规则上与世界接轨。传染病无国界,发生在中国,但不能只当成中国内部的事务。因为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国际是一个社区,你不报告,就会对其他国家造成灾难。我们说我们国民有知情权,那么在同一天空下,世界公民也有知情权。

  所以,“非典”启示我们作为世界的一员,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遵守世界的游戏规则和交往的规范。以后我们要以更开阔的胸怀,站得更高来看待问题,对其他国家负责任。

  生活方式:选择文明

  陈及(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可以预见的是,在将来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交往中,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会有微妙变化。“非典”带来的异常过敏的心态,将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以前中国人喜群聚,好吃喝玩乐,以后这方面的活动会减少,人们会选择一种更为文明和自我保护的生活交往方式。

  海闻(北京大学中国卫生政策和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我曾长期生活在美国,美国人通过对当地唐人街华人的交往,形成的普遍看法是,中国人很注重吃,饮食非常不错,但卫生习惯太差。

  经历SARS之痛,国人的卫生意识会增强很多,勤洗手,不随地吐痰,多锻炼,这对卫生习惯、社会公德和生活方式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启迪。

  社会心理:在灾难中学会成熟

  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学系主任)

  SARS对社会和个人来说,都是非常不好的记忆。比如上海人对甲肝的记忆,长江中下游的人们有对1998年洪水的记忆,经过“文革”的人有对“文革”的记忆,此外还有一些历次的政治事件。

  另一方面,危机本身对整个社会的成长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经历。通过这个事件,很多人会明白,我们以前的幸福生活,是值得珍惜的,许多传统美德,是重要的。如果这个社会整体是积极向上的话,那么它的社会道德水平会比以前提高一些,对道德的感觉会现实一些,各方面认识也会成熟一些。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非典”是当前人类突然面临的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预期的因素。这个不可预期的因素,可能会干扰社会变迁,产生某种消极影响,但纵观人类发展史,整个潮流不会因此改变,这只是人类前进中的小插曲,不会影响人类前进的步伐。

  从某种意义上说,坏事也能变好事,因为通过这件事,我们的民族会产生一种应变力,使我们的内部更加团结,增加内聚力和抵抗力。而对我们个人而言,也是一次意志的磨练。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原标题:政经十人谈:中国由此改变

  作者:孙亚菲


 
编辑:余瑞冬

相关报道:中国《新闻周刊》:民调解读SARS怎样改变中国人 (2003-05-08 11:32:19)
          非典将“改变”中国?外报从政治经济诸方面剖析 (2003-05-08 17:58:18)
相关专题:防治非典型肺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