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情报门”透视:伊购铀是场闹剧 布什有四种选择

2003年07月21日 07:59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人们一直在寻找发动这场战争的理由。在这一寻找过程中,美英两国均爆发了因使用假情报而导致的“情报门”丑闻。“情报门”到底是怎样出炉的?未来将以何种方式收场,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情报与美国政府决策

  要对美国“情报门”事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必须首先了解美国的情报体系以及情报与美国政府决策之间的关系。

  美国的情报部门主要包括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国防部情报部门以及联邦调查局。其中,由中央情报局负责协调全美各情报单位的情报搜集及情报归口工作。参众两院分别设有情报委员会,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掌握对情报部门的预算拨款及监督工作。

  按照美国颁布的情报法案,情报应该是美国政府进行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但事实上,情报往往在美国的政府决策中扮演了下列四种角色:

  一是美国重大战略部署和调整的“体温计”。有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情报。反恐、大规模武器扩散已经成了美国到处拉扯的虎皮大旗。一旦美国准备对哪个国家搞“政权改造”,就会放风指控该国或地区与“基地”组织有染,或是正在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很快战争或动乱就要降临到这个国家了。

  二是充当美国民众心理承受能力的试金石。“9·11事件”后,美国总统、副总统、中情局长、国防部长、联邦调查局长都曾不断放风:根据截获的情报,美国将再次遭受袭击,甚至比“9·11”规模还要大。但这些警告大多子虚乌有。

  三是充当查看国际舆论对美国下一步可能采取重大行动的试探信号。美国媒体经常泄露美国政府特别是来自国防部的所谓机密,披露政府内部决策过程和即将出台的政策,或关于外国或组织的内部情况信息,以试探国际社会的反应。

  四是美国实行多重标准的解脱辞。美国不准备在哪里采取军事或制裁行动,中央情报局就会情报失察。1998年印度核试验,中央情报局局长声称“我们的确没有得到情报。”行政及国会对情报系统检讨了一番,不了了之。假情报如何出炉?

  在情报界,有一项不可饶恕的罪恶——为了满足上层政策的需要而捏造或挑选情报。有充足的证据表明,美国在证明伊拉克从尼日尔购买铀矿的问题上就使用了这一手段。

  为了给推翻萨达姆政权找到理由,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五角大楼内成立了一个主要由右翼间谍组成的情报网络,专事挑选及扭曲美国中央情报局、国防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搜查到的情报,使得所有公开的情报都有利于布什政府对萨达姆开战,最后成功地将美国导向伊拉克战争。这个权力超人、神秘异常的情报网络被称为“影子情报局”,正式称呼为“特别计划办公室”,归属美国国防部,由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奉副总统切尼的命令一手组建。

  “影子情报局”组建后,中央情报局的正常作业面临极大压力。事实上,伊拉克战争之前美国政府的种种作为已经给中情局带来了不少麻烦,特别是政府坚信伊拉克与“基地”组织有着某种联系,而且萨达姆正在从非洲尼日尔购买铀矿等。这种“先入为主”的政策让中情局十分为难。

  据意大利军事情报局透露,“伊拉克购铀事件”,其实是一曲荒唐的闹剧:2001年10月至11月间,一个非洲国家驻意使馆的低级外交官主动找到意大利军事情报局,表示愿出售一份从尼日尔驻意使馆获取的“原始情报资料”。这份情报资料总共6页,其中包括由尼日尔外长哈比博于2000年7月6日签署的向伊拉克供铀的尼伊政府议定书及合同附本,还有两份尼日尔驻意大使与本国政府的来往电函。这些资料表明,尼驻意大使和伊拉克驻梵蒂冈大使共同促成了两国间的买卖铀原料的合同。根据该合同,尼日尔经多哥和贝宁的两个中转港,每年向伊拉克出售5000吨“纯铀”。这份情报于2001年底被英国以几千美元的价格买走。

  在英国购买这份情报过程中,意大利方面究竟起了什么作用现在还不得而知。但稍有常识的人当会看出这份情报漏洞百出,十分荒唐。首先,每年提供5000吨“纯铀”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不要说尼日尔,恐怕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具备这样的资源和生产能力。其次,尼日尔前外长哈比博早于1989年就辞去了外长职务,怎么可能于2000年代表本国签署这样重要的合同议定书?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美国中央情报局还曾于2002年2月委派美驻加蓬大使前往尼日尔核查这份情报,得出的结论是“纯属虚构”。

  令人惊异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纯属虚构”的故事,却被美英等国用作向一个主权国家开战的主要依据。先是英国政府于去年8月24日公布了伊拉克这一“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罪行”,继而美国总统将其堂而皇之地列入国情咨文,以此说明伊拉克计划发展核武器,其后意情报局负责人也向本国议会证明伊拉克向非洲国家购铀的“确切情报”。尽管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3月7日向联合国安理会明确指出美英的情报不符合事实,美英两国仍然底气十足地以此蒙骗国际社会。

  “情报门”东窗事发

  伊拉克战争一结束,美国就开始向伊拉克派出大量的情报人员,四处搜寻其一口认定的萨达姆政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自那时起,美国在伊拉克从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搜寻与查证工作的有关人员曾一度达到1400人。如果说在伊拉克战争前夕,以布利克斯和巴拉迪为首的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在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工作没有得出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实质性结论,是因为美英所指责的萨达姆的“欺骗”与“狡诈”;那么,现在萨达姆政府已经被推翻了,美英军队和情报人员可以在伊拉克“掘地三尺”,可以不受阻碍地调查伊拉克的科学家,更可以直接审讯“扑克牌通缉令”上的已经抓获的萨达姆政府的前高官,应该说,核查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但是,迄今为止,美国在它所声称的萨达姆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几乎仍然一无所获。

  这一段时期来,美国曾宣布在伊拉克发现了可疑的化学物质,又说找到了萨达姆的“流动生化武器实验室”,但这些证据根本无法证实萨达姆政府在战争前夕依然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此,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曾称美国在伊拉克搜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工作是一场“奥德赛般的”悲剧。虽然美英战前、战后、包括直到现在都信誓旦旦地说萨达姆政府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这些武器到底在哪里?如果美国现在搜不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么,国际社会只能合乎逻辑地认为:萨达姆政府在3月20日开战之日前本来就没有这些武器。如果真的要是这样,人们不禁要问:既然萨达姆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什么要发动伊拉克战争?

  毫无疑问,美军无法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事实,将布什政府都逼到了窘境。因为找不到这些武器,美英联军发动这场战争的任何合理的逻辑都将“荡然无存”。

  从4月下旬以来,美国曾有人放风说,之所以找不到,是因为萨达姆在战争开始之前已经下令销毁了。还有人说,这些武器都藏在萨达姆在沙漠中的某个秘密藏身据点中。但问题是,如果在战前销毁了,美国在目前全面占领伊拉克的情况下应该不难查证;如果说这些武器和萨达姆在一起,那么,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蛛丝马迹”?

  美国政府一再强调,搜寻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也需要时间来询问伊拉克的有关人员以得出萨达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准确下落。无论是布什还是布莱尔依旧充满信心地说一定会找到这些武器。但美国在野的民主党已经等不及了。对于即将到来的2004年总统大选来说,布什政府迟迟无法证明萨达姆政府确实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而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前提本身就是“编造”的话,那么,这样的“情节”,对在总统大选中目前处于完全劣势的民主党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

  5月22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民主党议员开始向布什政府发难,要求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内特“重新评估”作为开战理由的萨达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工作。该委员会随后举行了听证会,直接传唤布什政府的有关官员,就该问题进行国会调查。6月之后,一系列对布什政府极为不利的“猛料”开始爆出,包括“鹰派”的代表人物、竭力主战的副总统迪克·切尼曾多次造访中情局官员,就情报的分析结论发挥政治影响;2月5日在安理会伊拉克武器核查问题的讨论中,鲍威尔国务卿所做的证明伊拉克仍在从事非法武器活动幻灯陈述稿,是出于切尼办公室。该办公室在综合情报人员的分析时,明显做了“倾向性”的处理。美国媒体甚至披露说,有些情报分析人员始终没有非常确定萨达姆政府仍然有“违法”武器活动。这一系列的报道都在通向一个结论:布什政府的有关官员为了寻找战争借口,不惜“编造证据”。迫于压力,布什也于近期承认,在发动伊拉克战争时的确“使用了错误的情报”。“情报门”事件至此正式成形。

  为给布什开脱责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内特“挺身救主”,将“购买铀矿事件”的责任全部揽到自己头上,他澄清说,第一,在总统发表国情咨文之前,中央情报局已经审查通过了国情咨文。第二,他将对中情局内审查通过国情咨文的程序负责任。第三,总统完全有理由相信提供给他的国情咨文的内容是完整合理的。分析人士指出,在局面无法收拾之前,布什将力保特内特。丑闻引发地震

  虽然小布什赢得了伊拉克战争的胜利,但“情报门”事件很可能使得这场战争成为他的“政治陷阱”。

  从目前来看,在这场美国国内政党政治的较量中,布什政府确实只有招架之力。因为,至少有些情报判断“名不副实”已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例如,美国宣布说,萨达姆为了备战,曾将生化武器发放和分配给有关的战斗部队。这几乎已经证实是在“讲故事”。2002年9月美国国防部曾公布一份解密的情报,说萨达姆政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美国,但迄今没有确实的依据。

  “情报门”事件炒作到现在这个程度,本身对布什政府的声望和信誉构成了沉重打击。如果布什政府无法拿出有效的证据证明萨达姆政府确实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么,将至少让美国公众了解政府是“不适当地”处理了情报资料而做出了“不适当的”战争选择。

  随着真相的逐步曝光,特别是特内特透露这个压力来自何方的程度,将决定布什总统的政治前景,尤其是2004年竞选连任的政治前景。仅仅在几周前,布什连任总统还是板上钉钉的事,可现在随着驻伊美军伤亡的增加,以及对伊开战情报有假的曝光,布什自己都不敢保证他在2004年竞选连任时能必胜无疑。法国《世界报》分析称,尽管“情报门”丑闻沸沸扬扬,但小布什可以采取下列手段来平息这一事件。

  方式一:布什亲自道歉。布什做出公开的道歉,通过诚恳认错接受批评的做法来平息美国国内,特别是来自民主党内的愤怒,这与当年克林顿就性丑闻道歉一样——牺牲个人名声换取政党利益。不过,这要看民主党是否接受,因为从下一次大选来考虑,民主党方面肯定会利用这一事件来大做文章。

  方式二:偷梁换柱。继续坚持此前的说法,即声称对伊拉克动武是有必要的。不少评论说,美国政府已经从最初的认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说法,转移到伊拉克“有计划”要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说法,企图让人抓不到“辫子”。

  方式三:接受调查。按照民主党内的强烈要求,再加上为了向美国国内做出一个交代,布什政府有可能被迫接受一个独立的调查。但在共和党人占多数的美国国会,这个动议能否成功也存在疑问。未来仍要看事态的发展,如果继续闹大,那么不排除进行独立调查的可能。

  方式四:引咎辞职。布什政府内一二个负有责任的高官辞职,以示负责,从而基本平息目前的这场政治风波。切尼就是一个最适合的人选。尽管中情局长特内特处于旋涡之中,但是由于布什力保他,加上政界人士对他的同情,他不可能继续成为牺牲品。(春风)

 
编辑:李淑国

相关报道:CIA陷“情报门”未脱身 FBI又遭“9-11门”指责 (2003-07-21 07:54:51)
          驻伊美军伤亡已超过海湾战争 情报门事件风波起 (2003-07-19 20:32:04)
          布什政府“情报门”事件幕后“影子情报局”曝光 (2003-07-17 23:31:43)
          调查显示:布什的支持率因“情报门”事件狂跌 (2003-07-13 09:05:41)

  打印稿件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