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新闻周刊:古文胜出今日 只因“剑走偏锋”?

2003年08月15日 10:06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话:68994602)

  两年前,一篇文言文作文《赤兔之死》,成为了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第一例文言满分作文,而另一个现象是现在内地的年轻人对古典文化基本处于无知的状态,盲点很多。而以“西化”著称的香港却相反,甚至不少香港语文老师都认为自己有一种教授古典的使命感

  本刊记者/言咏

  北京101中学的理科考生耿亮,在今年的高考中用文言体写出了一篇满分作文。他在总分为750分的考试中,最终获得670分,被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系录取,实现了他“上清华工科”的梦想。无疑,高分之后的满分作文给耿亮攒足了胜算的几率。能在考场有限的时间里写出这样的文章,绝不是“求新”这么简单,一篇作文的背后,可能是十年阅读之功。这似乎改变了人们某些固有的印象:一直以来,很多学生,甚至是文科学生,都认为数学和外语最重要,而那些“故纸堆”里的东西,能有什么用呢?

  文言作文满分现象显端倪因古文功底而在高考中受益的考生,不止耿亮一个。今年甘肃一考生也以一篇文言作文《吊屈原赋》获得满分;前年,南京考生蒋昕捷总分虽然不够,却因满分文言作文《赤兔之死》被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破格录取;因为是近年来第一个获得高考作文满分的人,他作文的文言写法倍受瞩目。

  一位网友曾尖锐地提出疑问:如果时间倒退几十年,写篇文言文不像现在这样被视为天下奇事,还会有这样的轰动吗?蒋昕捷自己也承认,他在考场构思《赤兔之死》时,有那么一点点想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心理。“不过,如果不是对三国故事谙熟,想剑走偏锋也难。”即将上大三的蒋昕捷说。不管是蒋昕捷还是耿亮,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大量阅读古典名著。蒋昕捷小学时就读过了四大名著,尤其喜欢《三国演义》,至少看了几十遍。而对耿亮影响颇深的是《红楼梦》,他现在所用的很多唐诗宋词,都是从《红楼梦》里吸取的。高考之后,他又买了《史记》来读。

  然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里,对古典文化有浓厚兴趣,且有如此功力的人又有几个?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郭齐勇指出,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对古典文化基本处于无知的状态,盲点很多。“一些留学生到了国外,老外问他‘老子’是谁,他都不知道。”恰是他们在同龄中的“另类”,或简直就是“陈腐”的爱好,使蒋昕捷、耿亮成为当年考生中最显眼的人之一。

  同样“落寞”的国学教育

  2002年3月,武汉大学开设国学实验班,这是全国第一个高等院校设立国学专业。去年招收的25名学生中,有17个坚持下来了,其余的“考虑到出路”等问题又回到原来的院系。坚持下来的这批学生的出路,多半将会继续深造学业,除了有直研的机会外,文史哲三系的老师也很看好这些学生,欢迎他们报考自己的研究生。

  据这个实验班创始人、武大人文学院院长郭齐勇介绍,今年报名的学生有100来个,最后录取了20多个。至于对孩子学龄前的古文教育储备,设于孔庙(首都博物馆)的北京安定门国学馆,作为北京市第一家“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娃娃班”,去年4月从300多名4~6岁的孩子中选出了38名,定为每周六上半天的国学课。现在一年多过去了,这个国学馆怎么样了呢?“去年的38个孩子中,有20来个还想继续学,”首都博物馆的负责人袁世贵说,“今年我们计划开两个班,一个班是正常招生,另一个班打算招10来个5岁多的孩子,和还想继续学的那些学生合在一起。”孩子们在这里以诵读经典为主,还会学习古琴、古乐、通过剪字认识字的演变、体验古代印刷术“拓片”的操作等。本地区的孩子每人每年大约要交300元,而其他地区的几乎翻倍。

  袁世贵介绍说,不少社区也已开始重视孩子学国学了,但他认为,把国学馆扩大规模的可能性目前还不具备。而据了解,除北京外,在全国对孩子进行针对性国学教育的机构寥落无几。

  香港:比内地更注重传统文化

  有意思的是,和内地恰恰相反,以“西化”著称的香港却一直在坚守中国传统的文化。这当然有她的历史原因。但这个传统一直影响着香港的中小学,甚至大学的语文教育。在香港,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比例是6∶4,因为古典文学难,所以老师会花更多的时间教,因此,香港学生学习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时间比例可能是7∶3。而在内地,2000年新编语文教材全国推行,文言文比例加大后,古文也仅占40%。

  “香港语文老师有意无意地都有一种使命感”,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许子东说,“香港的孩子大部分时间在接受英文教育,因此,给他们强调古典文化,是想让他们在西化的社会里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别忘了老祖宗有精华的东西;也使得他们的文化结构和价值观比较中西平衡。”

  许子东甚至认为,如果给孩子树立这样一种价值观--你读《哈利·波特》有什么稀奇,能读点唐诗、宋词、《左传》才是最好的,那孩子们可能就会花工夫去学了。在香港现在还经常有写古诗、对对联这一类的比赛,而香港中文系的研究生或博士生入学考试,则需要单考文言文写作。这种教育的结果是--按许子东的印象--香港的学生,尤其是女学生,比内地学生要保守,更加重视家庭和伦理。

  古文绝非“观止”

  对厚今薄古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古文离自己最新近的印象应该是今年7月初温家宝总理访问香港时两次提到的一首七言四句诗。温家宝说:“写香港的古诗不多,但是在飞机上看到香港美丽景色的时候,我还是想起了一首,那是晚清著名外交家、著名诗人黄遵宪写的。黄遵宪五次途径香港,写过多首关于香港的诗,其中我很喜欢一首,七言、四句,‘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注,诗名《赠梁任父同年》)第二天,香港各大报纸头条均以该诗后两句作为头版标题刊出。

  温总理巧妙地今用古诗,令港人对当时尚陌生的总理印象深刻。而对于从事农业贸易的商人郭雁民来说,古典诗词和史学爱好,使他在经济生活中受益。大学读经济的他认为很多经济原理是古今相通的。比如说,“我以前买期货时,总是涨了也舍不得卖,想赚得更多,结果反而赔得更多。后来我翻《史记》,看到一句话‘贵卖如粪土,贱买如珠玉’(只要价格涨了,就当粪土一样卖掉;只要价格跌了,就当珠宝一样买回来)。原来2000多年前人们就明白了‘不贪’的道理”。

  郭雁民喜欢读史写诗和家教有关,姐弟三人受父亲的影响很深,一家人最经常的娱乐就是接成语、对对子、写古诗。在手机、笔记本电脑不离身的郭雁民看来,写古诗是需要静下心来好好琢磨的。可现代人生活太忙碌,不像古人,时间成本很低。他说有时他很向往每天读读书写写诗的生活,“可在竞争这么激烈社会里,不拼搏就没饭吃,还谈何写诗。”郭雁民非常享受这个自娱自乐的爱好,至少他从中得到了休息。他说,有时工作很忙,回来后看一段野史,或者读一首古诗,觉得特别放松。“这样也好,至少在追求物质的时候,还有一片自我的空间,让你觉得心清神净。”

 
编辑:窦彦莉

相关报道:孔明后代难舍“诸葛三宝” 古文物命运吉凶难定 (2003-08-13 12:43:03)
          图:天津古文化街年味浓 (2003-02-02 18:34:17)
          台湾台中举办山东孔子古文物展 展期将至明年初 (2002-11-18 08:36:51)
          亿年前地图惊现中国古文字 远古有过高度文明? (2002-11-15 15:59:18)
          一九四九年运至宝岛 近五千件河南古文物在台湾 (2002-10-16 09:20:46)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