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廊坊:中国首家通过环境保护体系质量认证的城市

2003年09月24日 00:33

  近年来,廊坊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发展定位,明确提出了“环境建设也是生产力”、“环境建设也是竞争力”的理念,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实施“六城”同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园林城、卫生城、双拥模范城、环保模范城、优秀旅游城),实现了“以优美环境促进人居质量的提高;以优良秩序促进社会稳定程度的提高;以优秀文化促进城市文化品位的提高”的创建目标。廊坊先后荣获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连续两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2002年10月,跨入了“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行列。今年,廊坊又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环境保护体系质量认证的城市。

  一、实施软环境建设“十项工程”,打造加快发展的工作平台

  全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廊坊现代化进程,着眼于进一步优化综合发展环境,重点谋划实施软环境建设“十项工程”,即: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数字廊坊”建设、信用体系建设、“人才高地”建设、公共财政体系建设、金融创新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市场监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这10项工程,旨在构建与国际惯例相接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平台,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开公平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优质便捷的服务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大力增强廊坊的城市竞争能力。按照“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为科技院所提供成果转化服务、为投资者提供项目服务,构筑科技、企业、资本三者融合平台”的要求,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在全省率先迈入了全国百家生产力示范中心行列;以启动施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保体系认证为契机,加快政府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了标准化体系和“数字廊坊”建设进程,全市累计已有369家单位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以政府、企业、个人为重点,建立信用制度,完善信用监管,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树立了“诚信廊坊”的新形象;金融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金融网络和金融产品创新又有新的进展;建立了公共财政制度,在财务收支监管上,全面实行行政收费收支两条线、政府集中采购和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开支集中支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实现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社会保障支出均达到预算安排、支出标准、拨付使用的100%。

  二、建立服务型政府,打造加快发展的体制平台

  廊坊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以为企业服务、为投资者服务、为市民服务为宗旨,加快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WTO规则相衔接的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向服务、调控、监督的转变。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切入点,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职能部门由51个精减到40个。与此同时,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已分4批取消变更行政审批项目881个,占全部审批项目的49.1%。开通了市长服务热线,“12345,有事找政府”,架起了政府与市民的“连心桥”。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围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立了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中心、企业权益保护中心和企业投诉中心,建立了土地拍卖大厅、行政收费大厅、政府集中采购大厅、房地产交易大厅、交警换证大厅等,进一步完善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的“三个一”服务体系,创造了以诚招商、以信安商、以优便商、以业富商的投资环境,实现了招商引资由靠政府吸引向靠综合环境吸附、管理和服务向国际惯例接轨的转变。2002年建立的廊坊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是廊坊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行政服务中心共设置32个窗口,共承办业务108项。其中,39项业务由市直有关部门下放、委托或直接派人到窗口办理,另外69项由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下发到窗口办理。今年,审批业务将由现在的108项扩展到128项,业务范围向燕效、霸州、安平省级开发和固安园区、永清园区延伸,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审批权限下放到窗口。服务中心以公开程序、集中办公为特色,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及程序,从而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能够加强公共管理、完善公共服务职能。

  三、着力提高人的素质,打造加快发展的智力平台

  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城市的文明程度,几年来,廊坊市始终把提高人的素质做为创建文明城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重点抓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党员干部教育。每年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党校培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培训。特别是发挥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聘请国家部委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WTO系列知识等,对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系统辅导。二是市民教育。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以《廊坊文明市民读本》和《文明市民公约》、《文明市民守则》为基本教材,依托市民学校、基层党校、职工学校等阵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知识竞赛、公益广告等多种形成,大力开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以社会公道、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基本内容,组织开展了“公民道德规范”集中宣传月、“道德规范进万家”万人签名、编唱《公民道德歌》、征集文明治家格言、“小手拉大手、共走文明路”等系列活动。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文化演出年、大型交响音乐会、国内外名家名曲演唱会、行业文艺汇演等高雅文化艺术活动,陶冶市民情操,使市民在艺术享受中受到教育。为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以“学科学、学知识、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百万市民进课堂”活动,全市参加职业培训的市民达20多万人次,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6万多人。在农村组织实施了“宣传文化示范工程”,先后建成了200多个“读书兴农”示范点。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读书兴农”活动,帮助和引导农民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全市已有4万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增强了农民科技致富本领。三是行业教育。在党政机关深入开展“创文明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在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深入开展“文明执法、廉政为民”活动;在全市工商服务业中深入开展“以德经营、诚信立业、文明生财”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弘扬社会新风”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四是国民教育。近年来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了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全市共撤并小学1157所,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办学水平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全市教育呈现“一减五增”趋势:一是小学规模减少,1996-2001年,全市小学减少到1662所,在校生由54.9万人减少到47.9万人;二是初中规模增加,1996-2001年,全市普通初中由191所增加到201所,在校生由15.5万人增加到25.7万人;三是普通高中增加,1996-2001年,全市普通高中由22所增加到31所,在校生由1.75万人增加到4.1万人;四是中等职业学校增加,1996年-2001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20所增加到23所,在校由生1.82万人增加到2.48万人;五是高等教育增加,包括东方大学城、国家部属和省属院校在内,全市共有各类大学41所,在校生超过10万。

  目前,东方大学城已汇集了域外30多所高等学校的分校,在校生达到6.5万人,公共教育设施日臻完善,高等教育氛围已经形成。随着东方大学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对国内外高等院校的吸引力将会不断增强;六是民办教育增加,1999-2001年,全市民办学校由140所增加到220所,在校生达到1.48万人。五是学历教育。加强对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学历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1998年以来,先后有7700余人取得大专学历,6000余人取得本科学历,250人参加研究生进修并已取得或将取得学历。六是突出抓好人才的引进。市委、市政府积极构筑“人才高地”工程,实施“双千”工程,即引进域外大学毕业生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各1000名以上。同时启动“双百”工程,面向全国招聘硕士、博士和科、处级干部各100名以上。加快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形成吸纳高等人才的有效载体。目前,通过实施“双千”工程,已引进域外大学毕业生和各类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079人。全市共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10万名,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29500人。同时有计划地对国家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骨干进行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实现五年内对公务员轮训一遍。加快人才资源库建设,把廊坊域外包括中省直单位的本科生、研究生、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全部纳入人才库管理。研究出台廊坊市鼓励公务员依靠自学和培训提升素质的具体办法,建立面向所有企业与职工的技能提升基金,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

 
编辑:林华俤
相关专题:“网上河北行”网络采风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