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2月05日 星期四
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 时 尚
  短 信 | 专 稿 | 出 版 | 供 稿 | 产 经 资 讯 | 广 告 服 务
本页位置:首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英若诚的人生之旅

2004年02月05日 14:08

  “毛三爷”求学

  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曾参加过康梁变法,还创办了《大公报》,是一位开明知识分子。他在1912年,便把自己刚刚12岁的儿子——英若诚的父亲——英千里,送到英国去接受教育。英千里回国后担任了北京辅仁大学的秘书长兼外文系主任。英若诚说:“又爱国,又想改革,这恐怕是从我祖父那里传下来的,直到我父亲和我都是这样。”

  英若诚出生于1929年的夏天,在家里兄弟姐妹当中排行老三,加上他的小名叫“小毛儿”,所以全家人叫他“毛三爷”。“毛三爷”自幼出奇地淘气,经常会做出一些惊人之举。

  念中学时,在一堂“修身”课上他得罪了宣传亲日的训育主任,被罚了站。下了课他悄悄地拿着猴皮筋儿做的弹弓子,躲在校园的一个墙角后面伏击了训育主任。训育主任提出,如果不开除英若诚,他就辞职不干了。校长向英千里“请示”:“您看我是留住训育主任,还是留住您的公子呢?”英千里自己是教育界的名人,怎么能担起被人指责为“袒护儿子”的恶名呢?于是,只好同意校方把“毛三爷”除名。

  就这样,“毛三爷”转学进了圣路易中学。这是一所法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校方规定在校期间一律用英语交谈,如有违反者从重处罚。“毛三爷”当时一句英语也不会说,不但受憋出冷汗,还要被其他同学嘲笑和欺负。

  “毛三爷”决心下笨功夫苦追,每天背上一段500字的圣经原文以及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坚持半年后,他便有了扎实的进步。

  圣路易中学的学生成绩是非常优秀的,只要从这里毕业,基本上就算是拿到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入学证书。就在“毛三爷”毕业考试获得高分,准备走进剑桥大学时,他的父亲英千里与他进行了一次谈话。

  父亲说:“你祖父把我送到国外去,是要我长时期地学习西方,彻底西化,将来好建设我们的中国。可是我回国以后,英雄无用武之地,我不了解中国,我的中文还是12岁以前学的那么一点点,因此,有很多应该做而且又想做的事,我都做不了。你要去剑桥大学读书,等你回来就二十多岁了,再学我们本国的东西就晚了,我劝你舍弃剑桥在国内上大学,这样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

  “毛三爷”听了父亲话,没有去剑桥,考进了清华大学的外文系,并拜在那里任教的英国诗人燕卜荪为研读西方戏剧的启蒙老师。从此,他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麻子”浑身是戏

  英若诚参加了大学生们组织的、受着中共地下党影响的“骆驼剧团”,先后在《地窖之门》、《保尔·莫莱尔》、《春风化雨》等剧中扮演了主角。他的女友吴世良是交通大学校长吴保丰教授的女儿,他们是同班同学,同台演戏,志同道合。

  195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式成立,并向社会招考演员。已经有了演戏瘾头的英若诚和吴世良一起去报名,被顺利录取后,他们急忙跑到原来分配的外事单位,要求改分到北京人艺。

  50年代末期,英若诚成功地扮演了《骆驼祥子》里的车厂主刘四爷,又接受了扮演《茶馆》里买卖人口的老刘麻子和小刘麻子的任务。在当时“左”的文艺思潮下,很容易把这类人物形象演得简单化、公式化、概念化,如同京剧里的丑角儿,一出场鼻子上就有块标志性的白色“豆腐块”。

  一天,剧作者老舍先生来到排练场看排戏。第一幕排完了第一单元后,导演焦菊隐先生让演员休息一下,请老舍发表意见。老舍对着英若诚说:“您把刘麻子演得伶牙俐齿,这对。”他停了一下,“可您演得还不够坏。”他又停了一下,“不过,您千万别去演那个坏!”说完,老舍看着英若诚笑了起来。——又要演得坏,又不能去演那个坏,这到底该怎么处理才好呢?

  英若诚回忆起一段过去的事情——1943年,父亲英千里被日本宪兵队抓进监狱,生活难以为继,母亲只好靠变卖家什度日。当时,和母亲打交道最多的是收买旧货“打小鼓的人”。这些人为了乘人之危牟取暴利,表面上面带微笑和蔼可亲,似乎是为卖主着想,甚至还会替卖主为难。他们时而哄骗,时而刁难,时而褒,时而贬,态度一会儿一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得从你手里赚一笔大钱。生活中的这一场景,给英若诚留下很深的记忆,他把这份记忆植入对剧中人物的表演上,这使英若诚的表演有了质的飞跃。在剧中,他皱着眉头向康六说:“要不卖到窑子去也许多卖两儿八钱的,可你又不干!”他又满面春风向康六说:“告诉你,大太监庞总管,伺候着太后,人家家里连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的!”他更仿佛已经操碎了心而恨铁不成钢地用手点着康六的脑门儿说:“你呀,傻蛋!”这里,完全不是简单地“逼其就范”,而是以自己的“正经歪理”说服人,打动人。内行说:“英若诚演的刘麻子,浑身上下都是戏!”扮演刘麻子,使他在话剧表演上登上了一个高峰。

  大牢里的歌声

  在“文革”时期,英若诚被强加上“美帝特务”和“苏修特务”的双重罪名,关进了大牢。

  也许局外人想象不到,英若诚在大牢的三年里,居然还会生活得这么有滋有味——两位音乐工作者和他一起,整天回忆曾经唱过的所有的歌曲,并且通过和声、律学、对位和五线谱,把一首首歌曲口头改编成三声部小合唱、三重唱、两声部对唱。他们经常是两个人唱歌,另一个人用嘴在一旁伴奏。

  当时他断定自己不会再回到北京,很可能要在农村度过余年,于是就向熟悉农活的“狱友”,用口头的方式,学习喂养奶牛、加工羊奶、加工豆腐、养蜂采蜜以至于如何使用风力发电等。他又利用狱中染布帘的机会,留下几块料做成墨水。有了墨水既可以偷偷写字,也可以偷偷画画,写写、画画,其乐无穷。

  英若诚有些自负地说:“当时,我认为只要精神支柱不倒,肉体就不会迅速崩溃,甚至抵抗力也会随之增强很多。”

  文化使者

  中意合拍电视历史巨片《马可·波罗》时,意大利的制片人文琴佐·拉贝拉先生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因为,片子已经开拍了将近两年,而扮演元世祖忽必烈的演员还没有找到。忽必烈是一位13世纪叱咤风云,精通文韬武略,统帅蒙汉大军的中国皇帝,他的扮演者既要有帝王端庄伟岸的风度仪表,又要有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和高超出色的表演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会说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

  就在拉贝拉急得要发疯的时候,美国的同行们向他推荐了中国演员英若诚。英若诚懂得,这是代表着中国和英、美、意、日等国的著名演员合作,如果演得不好,就不是个人荣辱的问题。他在仅有的三个月准备时间里,日日夜夜看资料、读剧本、研究人物。就在这段时间里,他认真地读了《元史》和《蒙兀儿史记》。

  英若诚来到了摄制组,第一次与各国演员见面。一位很有名气的外国演员把他叫到一边说:“戏很重啊。注意,一定要真实,自然。拍电影、电视剧可不能夸张表演。”英若诚笑了笑。

  英若诚最精彩的表演,是在那场12分钟的忽必烈与马可·波罗离别的重头戏里。英若诚表演得惊心动魄,又发人深思。拍摄结束以后,在一旁观看的演职员们折服了,不少人的眼睛里闪出了泪花。那位很有名气的老演员走过来,紧紧握着英若诚的手说:“英,你的演技非常出色,我……”他耸耸肩膀没有说下去。英若诚用力握着对方的手,两个人都笑了起来。

  《马可·波罗》一炮打响。1982年,美国NBC电视公司首先买了发行权,在全国播放,并获得了美国最佳电视剧奖——“艾美奖”。世界上有七十多个国家买了播放权,还先后出了西班牙文版、德文版、日文版和中文版。而1983年,意大利《微笑与歌声》杂志经过读者投票,把那一年度最佳男演员奖——“银猫奖”,奖给了忽必烈的扮演者英若诚。英若诚做了一次非正式的,又是很有影响的“文化使者”,甚至在西方人当中,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中国热”。忽必烈的艺术形象留在了海外观众的心中。

  演员与部长

  1986年的夏天,英若诚随《茶馆》剧组从加拿大演出归来,原计划再去新加坡参加艺术节。这时,他却接到了新的任命——调国家文化部任副部长。从当演员到当副部长,在这之前还不曾有过先例。

  英若诚深感责任重大。但他上任以后没有任何“官架子”,他还是那个“有时候洋得要命,有时候土得掉渣”的、真诚率直的英若诚。不管是谁,你向他提出问题以后,凡他知道的,能解决的立即回答;不能解决的也会跟你说个明白。

  1990年初夏的一天,英若诚离任了。他在楼道当中与所有相遇的同事一一握手告别。同时,他还热情地邀请大家:“如果方便的话,请您明天晚上到首都剧场来,看我主演的《推销员之死》。”第二天他果真回到舞台上,驾轻就熟地扮演曾经演出过的美国推销员威利·洛曼。从这里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当初他上任的时候,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老院长曹禺,为他所写的一幅点化人生的墨宝:“大丈夫演好戏当好官,奇君子办实事做真人”。有一位记者问他:“你离开副部长岗位以后,是否受到了冷落?”他明确而又幽默地回答:“舞台是我的家,是我如鱼得水的领域,假如有人因为我不当官而疏远我,那是他的悲剧,而不是我的。”

  黄宗江先生把英若诚定位于“大雅、大俗、大洋、大土”的学者型的演员。但英若诚也是一个译著等身、水平很高的翻译家,他从25岁起便翻译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30万字的《奥赛罗导演计划》,此后由他中译英或英译中的,有莎士比亚的《请君入瓮》、萧伯纳的《芭巴拉少校》、彼得·谢佛的《上帝的宠儿》、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赫尔曼·沃克的《哗变》、老舍的《茶馆》、曹禺根据巴金原著改编的《家》、锦云写的《狗儿爷涅》等18部话剧剧本。

  英若诚同时还是个很不错的话剧导演,既执导过演给中国观众看的英国戏《上帝的宠儿》,也执导过演给美国观众看的中国戏《家》和《十五贯》,都获得了成功。

  英若诚还是一位大学教授,由于他执导和讲授《家》与《十五贯》的显著成绩,英国密苏里大学校长罗赛尔以公文的形式正式宣布:著名的中国演员英若诚已成为密苏里大学终身教授。

  摘自《2003年中国年度最佳传记文学》 本文作者:梁秉堃 漓江出版社2004年2月版20.00元

  来源:上海文汇报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