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4月21日 星期三
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 时 尚
精品商城|短 信 | 图片库 |专 稿 | 出 版 | 供 稿 | 产经资讯 | 广告服务 | 视 频 | 心路网
本页位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足球报:国奥兵败,无须否定全盘

2004年04月21日 14:17

  经过德黑兰孤注一掷般的一搏,中国国奥队最终没有出线,在揭开谜底的同时,也让所有关心国奥队的人们提前解脱。在中国国奥队战平马来西亚队之后,我和沈祥福的交谈中曾有一个共识,就算此次国奥队不能出线,也应该把其中的经验、教训真实体现,以免今后中国的球队再摔倒在同样的地方。

  “中国足球最让人痛心的是,总摔倒在同一个地方。这是因为以前失败的教训无从总结,大家从来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以前犯过什么样的错误。比如说心理的问题,我当球员时出现什么毛病,现在的队员依然什么样……”谈起这些,沈祥福颇有些无奈。

  沈祥福四年没有走错路

  打这次奥运会预选赛之前,沈祥福是底气十足的,因为他通过四年的积累,已经把中国国奥队打造成一支技战术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的球队。所以性格内向的他,才敢于在出征韩国之前说出“抽签时我恨不得把日本队也抽过来”的豪言壮语。当时被沈祥福的激情所打动的人并非少数,甚至直到现在也没有什么人以此来取笑他。在这方面,沈祥福比当年同样激情的徐根宝幸运许多,当年徐根宝的“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出线”最后曾遭到国人耻笑。

  此时将中国国奥队的技战术水平定义为“亚洲领先地位”恐怕并不具有说服力,但我们如果能在失利的情况下不再妄自菲薄便也是一种进步。至少主场战胜伊朗队的比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中国国奥队的攻防能力,除此之外,客战韩国队的上半时以及客战伊朗队的上半时,中国国奥队也占据了相当的主动,这意味着中国的球队并非以往那样不堪一击。

  所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2002年釜山亚运会前,日本国奥队曾在上海与中国国奥队进行过一场热身赛。比赛之后,日本队的教练专门找到沈祥福对中国队的表现大加赞扬。

  这样的举动对于向来自傲的日本人而言是并不多见的。以至于日后亚运会的比赛中,当时如日中天的日本国奥队面对中国国奥队竟然不自信地龟缩禁区打起防守反击。

  此次预选赛之前,韩国队主教练金镐坤曾经全程观看了在广西进行的四国邀请赛,之后他开始为韩国队前程担忧起来。记得当时对中国国奥队的胜利有几种说法,比如说我们请的罗马尼亚、俄罗斯以及摩洛哥队都是青年队,中国队胜之不武。不过,依照当时三支外国球队体现出的水平而言,我们假设派中超球队甚至是国家队出战,恐怕也难轻言必胜。还有人说金镐坤对中国国奥队的恭维是在放“烟雾弹”,不过如果不是中国队具有相当实力,对手又有什么必要放“烟雾弹”呢?

  对于国人急于看到中国足球胜利的迫切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败军之将被贬得一钱不值也是可以想象的。但事到如今,我仍认为沈祥福在技战术方面取得的经验是值得肯定的,奥运会没有出线只是说明我们另外一些环节仍有缺陷。如果仅因为没有出线便来个全盘否定,那就未免因噎废食了。

  队员出现两次心理变化

  近期通过与国奥队多名主力队员的交流,我得知在负于韩国队以及战平马来西亚队的两场比赛中,大多数队员的两次心理变化。

  首战韩国队的上半时,中国队虽然进攻并不流畅,但仍在气势上占得上风,赢得了局面上的主动,控球率比对方高出近20个百分点。然而在中场时,部分队员的心理却产生了变化。

  我们原本以为准备比对手充分,应该会比较容易打开局面。可惜我们忽略了韩国人的斗志以及主场赋予他们的那种毅力,对于僵持局面的心理准备并不充分。所以在中场的时候,大家在想,我们是客场作战,就算是能与对手打平,对我们来说也是个不错的结果。保守的想法就导致了下半时的被动局面,我们放弃了进攻的特点,一心只想保平。谁也没有意识到,思想上的保守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方面的不自信,人在心虚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犯错误的时候,结果一次疏忽就使八十多分钟的努力前功尽弃。”这是一名主力队员的肺腑之言。

  事实上,这种心理就是平时所谓的“患得患失”,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一方面是长期以来遇韩不胜的阴影,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事先对于困难心理准备不足。

  出征韩国前,沈祥福曾对我说,中国球员太容易受客观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同组对手相互之间的情况很轻易就能影响到自己的发挥。无论对手实力或强、或弱,都可以对我们自己构成负面的影响。与此同时,沈祥福也承认目前只能对队员强调“以我为主”,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果然,队员的第二次心理变化发生在与马来西亚比赛之前。众所周知,在中国队与马来西亚队比赛之前,韩国队在客场战胜了伊朗队。这个消息对于中国国奥队队员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因为他们事先的心理准备是,伊朗队在本组实力最为强劲,再加上主场作战,伊朗队最差也会打个平局。没想到,出现“意外”之后,中国队竟然需要全胜后面所有的比赛才能与韩国队平分,在中国队员的概念当中,既然韩国队能战胜中、伊两队,后面的比赛便将无往而不胜。

  与马来西亚队比赛前,相当一部分队员的心理状态是:就算我们战胜马来西亚队,出线也没什么希望。当然,一方面他们认为韩国队不会失手,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没有绝对把握保证自己并不失手(后面的比赛全胜)。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的心理无异于放弃。于是,当中国队顺利攻入马来西亚队一球之后,队员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抱着一种“反正也出不了线,赢马来西亚一个球可以交差就行了”的想法。当然,在我们没有全力以赴的情况下,命运向来也没有让我们如愿过。

  当最终与马来西亚队战平后,队员们并没有过多的后悔心理,而是一种绝望。这种绝望的情绪与他们赛前的心态相互印证,只能认命。

  当然,除了这两次心理变化之外,他们还有过第三次、第四次心理变化。比如说,第三次心理变化是“虽然出不了线,但前两场比赛的情况就连自己也看不过去,主场打伊朗说什么也要体现出真实的水平,为沈指导、为自己挽回一点脸面”。这种心态导致了在先落后一球的情况下能够连扳三球,因为先失一球对于中国队已经无关痛痒,他们要做的是为自己挽回脸面,因此众志成城反败为胜。比如说,第四次心理变化是“虽然主场赢了伊朗,但韩国队已经战胜了马来西亚队,再得一分就基本出线,而我们客场赢伊朗、主场赢韩国都没有绝对把握”,因此导致客场打伊朗的时候,尽管拼尽全力,思想却不能统一,场面显得杂乱无章。

  不过,能够起到决定因素的还是前两次的心理变化,因此其中的教训最值得总结。

  长期封闭集训害人不浅

  客场输给韩国队之后,我们才意识到心理工作没有被提到与技战术同样重要的高度上。此前打叙利亚队的时候,曾经请过心理学专家随队工作,但效果并不明显。此次预选赛期间,国奥队教练组也多方面做工作,比如给队员放励志影片、集体出游等,但都达不到当年米卢“快乐足球”的效果。

  在武汉期间,我曾有机会与湖北省体育局的几位领导以及省足协秘书长共同聊起国奥队的话题。湖北省体育局局长肖爱山是世界跳水冠军肖海亮的父亲,也是一位资深的跳水教练。担任体育局领导之后,又多次率领羽毛球队等优势项目出国比赛,对于运动员的心理调节,他有着深刻的体会:“在竞技项目中,运动员的心理与技战术是同等重要的。比如我们的一名羽毛球队运动员实力非常强,就是一到重要比赛时就发挥不出来,这样的队员实际上是很难出成绩的。而对于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最重要的在于平时潜移默化的影响。别看到比赛时,教练仍然在给队员进行布置,但实际上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完全要靠队员的临场发挥了。”

  当我把肖爱山的这个观点转述给沈祥福的时候,引起了他的感叹:“羽毛球队、跳水那样的个人项目尚且如此,足球这个项目是11名队员、包括三名替补队员共14名队员,要想在比赛期间把所有队员的心理都调整到一个状态那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我曾经听到包括金志扬在内的多名国内资深教练谈起对米卢的理解,米卢之所长,其一是心理调节,其二是临场指挥。其言外之意是,米卢对于训练并没有过人之处。然而,米卢仅凭着上述两个特点就能屡屡成功,足以说明其中的必然因素。

  比如,输给韩国队之后武汉组委会搞的“二级警戒”便是个非常严重的教训。虽然当时我人在北京,但通过报道了解到国奥队驻地的情况时就隐隐觉出不妙,于是跟沈祥福通电话时曾提到“封闭”之法不可取。但祥福坦言,这个事情非但他做不了主,恐怕就连领导也会很为难——封闭对于中国球队而言是个传统,传统往往就成为了前进的桎梏。

  到了武汉之后,才了解到,国奥驻地海滨城是个比较庞大的花园式酒店,队员在海滨城内的活动并没有受到限制。国奥所住的楼前拉起一道警戒线,其目的是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国奥队驻地。

  一名队员向我介绍说:“只要在这个院里活动,队里都是允许的,只有离开海滨城才是不行的。”

  当时我还很奇怪:“这个院子这么大,散散步什么的也挺好嘛,有没有人出来散步?”那名队员怪异地笑着摇了摇头:“不知道什么原因,也没什么人出来,都在屋里闷着。”

  后来,多名对沈祥福、对国奥队极有感情的队员跟我交心,大致意思都是一样的:“第一场就输给韩国队,回来再放假已经不现实了。其实,客场输给韩国队从形势上说也很正常,回来一封闭,大家无形之中就产生了一种压抑感。实际上,国字号球队每次集训都是很封闭的,时间长了,大家都需要有时间同家人、朋友聚一下,适当的时候还应该放假让大家回家看看的。”

  这些言论给我的感觉是,队员们并非是不想取得好成绩,也并非是给自己偷懒找借口,而是体现了一种当代年轻球员思想与现有机制的冲突。封闭固然是一种传统,但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传统似乎也有必要与时俱进,而不能片面地要求队员思想“与时俱退”。

  国奥蜕化缘于环境改变

  2001年,从年初的香港四国邀请赛到6月的世青赛,算得上是这支国奥队的一个鼎盛时期。回忆起那个时候,一名从国奥队组建第一天就在队的主力队员说:“那个时候,大部分队员都是在乙级队踢球,目标比较统一,只有拼出好成绩大家才有出路。后来随着当时的国青队愈发引人关注,基本上所有主力队员都入选了甲A一线队,并且逐渐成为甲A主力,大家的想法便随之发生改变。到现在,我们自己也能感到有些人是拼劲不足的,毕竟就算国奥队出不了线,大家在中超俱乐部里的利益并不受到影响,我甚至可以说,现在踢这个比赛,大家都是凭着良心在踢,除此之外,真正思想上的动力确实没有像世青赛那年那么强了。很多舆论现在都在炒作教练水平不行,早该换教练之类的,但他们真的太不了解我们这支球队了,这批队员都是沈指导一手带起来的,可以说如果没有他,根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队员们对沈指的感情可想而知。赢伊朗队那场比赛,其实大家都感觉是为沈指导争了一口气,球踢成这样,队员都觉得对不起他四年来付出的努力。如果换个教练,队员连这点动力都没有了。”

  我相信队员在谈及这些的时候是没有思想顾虑的,也许存在片面之处,却也是一种现实情况。这种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只会更多,因此天真地希望队员能够转变观念是不实际的,能够在工作中对他们的思想状态进行正确的引导才是切实有效的。(赵了了)

 
编辑:宋方灿
相关专题:中国国奥冲击雅典奥运会
专题网站:2004雅典奥运会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