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图片库
时 尚 | 汽 车 | 房 产 | 视 频 |精品商城|供 稿|产经资讯 |专 稿| 出 版|广告服务 |心路网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归侨的故事:我爱北京天安门

2004年07月21日 14:08

  自从新中国成立,天安门就成为海内外中国人心向往之的地方,我们家更是和天安门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坐马车看天安门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第一次看到天安门,会是坐在一辆马车上。

  那是1952年5月,刚20出头的我带着年幼的弟弟,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组成“蕃仔回国队”,从缅甸仰光出发,一路舟车劳顿,经九龙,过广州,终于来到了我们心目中的圣地——北京城。我们是在早上到达北京火车站的,早我一年回到中国的哥哥到火车站接我们。他为我们推介的交通工具是当时中国北方常见的马车,那马车有个木制车厢,一匹高头骏马在前面拉着,车夫高高地坐在车厢上。我们一行高兴地坐进马车,往北京华侨补校方向奔去。

  初夏的北京气候宜人,许是刚下了一场雨的缘故,空气特别清新,我们的心情也因了这新的天地而格外晴朗。一路上,我们兴奋地交换着分别以来各自的见闻,又七嘴八舌地向哥哥打听北京的新鲜事,正热烈着呢,突然听到车厢上传来“砰砰”的声响,接着就听到车夫在顶上的声音:“你们看过天安门吗?前面就是了!”

  啊,天安门到啦?!我们马上停止了说话,从车厢里探出头来,摒息定气地端详着我们朝思暮想的天安门——天安门城楼约高三四十米,最下面是汉白玉须弥基座,基座上是高10米左右的红色墩台,城门五阙,九楹重楼,城楼二出重檐,檐边飞翘,楼顶覆盖着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屋脊上还有龙吻和仙人走兽等多种吉祥物;门前金水河上横跨着五座汉白玉石桥,在石桥的南侧,有一对上端插有云板、通体雕刻着云龙的汉白玉华表和两对石狮。……阳光下,天安门显得那么的庄严肃穆,那么的宏伟壮丽!那就是毛主席生活的地方吗?我心里念叨着。缅甸的皇宫我参观过,金碧辉煌,而我们北京的天安门仅一个城门就这么壮观,这么恢宏!一种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而骄傲,而狂喜!马车缓缓地从天安门前走过,那巍峨的城楼牵引着我们的目光,许久,许久……

  傍晚,在北京华侨补校吃晚饭时,有人在食堂里说,晚上可以到天安门广场去跳舞。跳舞?那可是我们的强项!刚刚回到祖国怀抱的我们也急于要找到一个能宣泄我们澎湃激情的场所。匆匆吃过晚饭,我们大伙儿就向天安门广场出发了。

  到了天安门广场,我们才第一次领会到什么叫“欢乐的海洋”,什么叫“沸腾的人群”!只见广场上到处是人,跳舞的人,灯光下的人们就着广场上大喇叭放出的音乐翩翩起舞,情绪高昂,沉浸在喜气祥和的气氛之中。大喇叭里的乐曲一首接着一首,多是各国的圆舞曲,像华尔兹、伦巴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操着南腔北调的中国话,身着绚丽多姿的带着明显地域特征的服装,融入到这个欢乐的海洋,脸上无不书写着“幸福”二字……

  儿子步量天安门广场

  上个世纪70年代,1960年回国在北京定居的父母惦念会讲福州话的外孙,我奉命带了两个儿子到北京看望二老。那是儿子第一次到北京,虽然一个才上小学,另一个还在幼儿园,但他们已经和同龄人一样,早早地就在心中刻上了“天安门”,到北京看望外公外婆,当然不能错过雄伟的天安门了。

  到北京后光顾着与二老叙旧,有一天儿子提意见了——妈妈,外公家这里的厕所太脏,天安门附近有一个厕所很干净,我们想到那里去“方便”“方便”。咦?他们怎么知道天安门的布局?难道他们去过?可那几天我们几个大人都没带他们出去过呀!

  还是父亲揭开了这个谜。原来,我和母亲话家常时,孩子们感到很无聊,就用福州话“贿赂”外公,要出去玩。正好父母在北京的居所就在前门外,离天安门很近,在外公指点迷津后,我那两个儿子居然就那么步行着到了天安门,并成功地把我蒙在鼓里。后来,爷孙仨还弄出个新花样,聊解那个年代生活娱乐上的匮乏:他让俩外孙到天安门广场上去数数,把广场的长、宽的石块数出来,再量出一块石板的长和宽……那年头从天安门经过的人说不定有见识过这样的一幕:俩小破孩儿在广场上满头大汗地跑着,嘴里念念有词,还不时地在一张纸上记下些什么……拿着标有这些数据的纸张,爷孙仨就躲到一旁一边计算,一边享受天伦之乐去了。

  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的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就这样被黄口小儿“算计”了。

  孙女的登天安门城楼证书

  小孙女今年已经初二了,前不久我们翻看老照片,又想起了为小孙女“捍卫尊严”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登天安门城楼证书。

  应该是8年前的事了。小孙女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二儿子寻思着让孩子出去见见世面,我呢,也很想与久未谋面的母亲说说话,北京是首选,于是,就带着他们一家北上京城。改革开放后的北京日新月异,变化惊人地大,我都快找不着北了。但北京的亲人和祖国首都的亲和力还是很快就让我们融入了世纪之交的北京城。

  我们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北京的名胜古迹,颐和园、故宫、天坛,还观看了升旗仪式,最值得一书的当然还是天安门。在8月盛暑的一个上午,我们一家来到了天安门,那个时候,天安门城楼已经对游人开放了。我们也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在城楼上,放眼望去,面前是可容纳100多万人的天安门广场,广场的中央屹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南端是正阳门和毛主席纪念堂;广场的东边矗立着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它们与西侧的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这些宏伟的建筑物与天安门城楼一起,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海内外旅游者。

  在城楼的一侧,小孙女发现了一个“秘密”:许多游客手里拿着一个小本本,眉飞色舞地走过。一打听,原来,花上十元钱,就可以办一本登上天安门城楼的证书,小孙女也要,就给她也办了一本。当她拿着那本写着她的名字的证书时,那高兴的劲儿,真好像给了她一个世界。

  回福州后,小孙女马上就进了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小孙女在课本上看到天安门,就很自豪地跟同学们说她去过北京去过天安门,可小朋友们根本不相信,还笑她“说谎”、“吹牛”,小孙女气哭了,回家就翻箱倒柜找出那本证书,然后带到学校去了……

  就是借着证书的白纸黑字,才洗脱了小孙女“说谎”、“吹牛”的坏名声。打那后很长一段时间,小孙女的最爱就是那还了她一身清白的证书本本。

  (来源:华声报;转载自《福建侨报》;口述:陈秀銮,女,现年73岁,缅甸归侨,1987年从福州市下杭小学退休;整理:宋葵)


 
编辑:李兰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