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印尼地震灾区见闻:巨大的破坏 混乱的交通

2005年04月03日 22:34

  中新社印尼尼亚斯岛四月三日电 灾区见闻:巨大的破坏混乱的交通

  中新社记者 禾木张 淑琴

  交通混乱摩托热载

  尼亚斯岛位于印尼苏北省西边,平日十分安静,岛上居民与印尼其他地方联系甚少,印尼本国居民甚少前往,只是间中有游客到访。地震发生后,印尼政府及各国救援人员、志愿救灾人士、各地新闻媒体及尼岛居民在印尼本国的亲友蜂拥而至,令本来平静的小岛,变得人多车多、交通混乱。

  记者甫到达尼岛,便发现当地交通十分混乱,车来车往,险象横生。由于岛上多处地面出现裂缝,汽车难于行驶,导致车速减慢,阻塞道路,加上岛内汽油严重短缺,要租车前往目的地十分困难。因此,车身轻盈、速度较快而且价钱较相宜的摩托车大行其道。

  记者一行三人在岛上采访,本想选择较安全的汽车,无奈供应缺乏,只能租用摩托车往返多个地点。平常甚少搭乘摩托车的记者们,起初也十分担心,但很快已适应此种快捷的交通模式。虽然乘坐摩托不比汽车安全,而且“风尘扑面”,但却能尽量避过路上裂缝,即使避无可避,轻盈的车身所受的影响也相对减少。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比海啸大

  记者曾采访去年大海啸重灾区班达亚齐。这次又采访地震的重灾区尼亚斯岛古农西托利。将这两次大灾难的破坏程度相比,从整体来说,大海啸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当地人目前估计,地震的损失只及海啸的百分之三十。但是据记者现场观察,市区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古农西托利要比班达亚齐更严重。因为班达亚齐的破坏主要是海啸造成的,古农西托利则是地震造成的;但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更大。在古农西托利的重灾区,大部分建筑物都受到破坏,特别是二、三层楼的房屋,很少见到完好无损的。第一层多数被震塌,第二、三层不少受重创。有的三层变二层,二层变一层。

  这里的二、三层建筑,墙体都是砖砌的,混凝土支柱强度又不够,而天花板都是水泥板,这种建筑设计经不起强烈地震的震撼而倒塌,水泥板和砖瓦对人的杀伤力巨大,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震后的抢救工作困难也较大。

  尸体处理进度较慢

  一些慈善团体抱怨尸体处理进度太慢,尸体挖掘出来后放在路旁,没有及时运走,散发恶臭,影响环境卫生。

  据当地政府官员称,政府已加紧处理尸体,四月二日一天,已将四十具尸体运走。有关部门已辟地作为公共坟场,也开辟了基督教坟场,以满足基督教徒的要求。目前很大的问题是,与家属就如何埋葬死者的磋商较困难费时,有的家属希望自己埋葬,有的希望政府协助。磋商费时也是处理尸体进度缓慢的原因之一。

  这里与班达亚齐灾区尸体的处理有一些不同。在班达亚齐,尸体被挖出后,即装入裹尸袋,如果没有亲属认领,就立即运走埋在集体坟场。而在古农西托利,多数由亲属认领装入棺木。记者在一些街道旁边看到不少棺木,家属将亲人的遗体装入棺木,然后择地埋葬。因此灾区急需大批棺木,救灾团体提供的物资中就包括棺木。

  亲身感受余震威力

  在尼亚斯岛的两天,记者除目睹灾后的颓垣败瓦景象外,还从数次大小余震中,稍微体会到地震的可怕。

  二日早上,记者在两个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苏迪尔曼及锡拉奥进行采访。约在十时多,记者突然看到一些人从房屋里跑出来,有点惊讶地看着屋檐,似乎有甚么东西掉下了。然后有传媒同行告诉记者有地震,还指着附近电线杆上有点摇晃的电线。

  同日下午黄昏约六时,记者正在屋内写稿时,突然感受到脚下有少许摇晃的感觉,一行三人随即动身走向屋外,但地震只持续数秒,记者刚走到小房间外,震动便止住了。

  三日早上,一班记者及当地居民等,在尼岛的空军机场,等候搭乘飞机离开。十时许,记者坐在露天的地方,看着一部直升机降落的情景。十时十四分,记者突然感受数下的震动,接着是持续十多秒的强烈摇晃。没有地震经历的记者,起初还以为震动由正降落的直升机引起。看到现场有很多人从室内跑到外面,不少人满脸惶恐,甚至有人受惊痛哭,才知悉真的发生地震。同日下午,记者回到棉兰市后,才得悉今早发生的地震达六点二级,若震动持续长时间,记者的处境不堪设想。

  “联合国”媒体相见欢

  自抵达印尼,一路上记者遇到不少传媒同行,在尼岛这个新闻热点情况尤甚。远自欧美,近至内地及香港“行家”也一一碰上,其“国际性”不比在香港工作时低。

  他乡遇同行,虽然素不相识也倍感亲切。在苏迪尔曼的一家小卖店,记者遇到了两名来自马来西亚的同行。大家也是走得累了,坐下来想要喝杯冰冻饮料,才发现因地震后全岛停电,因此没有冰水,只有热茶及咖啡供应。

  在摄氏三十度的酷热天气下喝一杯热茶,“冷暖自知”,但采访任务艰辛,能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天,已是十分难得的乐趣。

  此外,记者也不时与各地同行交流采访资讯,包括搜救情况及租车“门路”等。虽说“同行如敌国”,但在困难的采访环境下,各地媒体还是乐意互助,体现“联合国”精神。

 
编辑:陶光雄】
相关专题:印尼苏门答腊强烈地震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