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闻中心|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科 教|时 尚|汽 车
房 产|图 片|图片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商城|供稿|产经资讯|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何必让孩童变“神童”

2005年07月13日 15:30

  曾被誉为“神童”的东北男孩王思涵,当年以14岁的年龄、高考成绩572分的高分考入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入学后成绩每况愈下,今年本应从大学毕业,却因为多门成绩零分,而被学校责令退学。昨天的《央视论坛》节目以“何必让孩童变神童”为题探讨了这一现代版的“伤仲永”悲剧发生的背后原因。

  据报道,这位曾经的“神童”的大学生活,留下的记忆只有灰暗和痛苦。因为不断地跳级,对地理、政治之类的人文学科,是那样的陌生,以至于大学同学海阔天空地谈论,他都不知道,插不上嘴。于是,他只能在一边孤单地沉默。而在生活上,他也根本无法自理,需要父母跟前跟后地伺候着。就这样,他多门零分的成绩,宣告这位“神童”已经“泯然众人矣”。而在今年,辽宁盘锦市盘山县10岁的张?炀又以高出辽宁二本分数线47分的成绩考上了大学。由此,人们不得不担心,会不会再次发生类似王思涵的“神童”悲剧?

  节目中,嘉宾之一著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认为,出现这样的悲剧,根子在家长身上。在他看来,凡事都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而另一位特约评论员也认为,每一个“神童”背后都有一个催生“神童”的父母。在培养“神童”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如何,教导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把孩子除了学习之外的所有事都打理得好好的。

  这样培养出来的“神童”不知道玩,和周围的孩子完全隔离开来,也不知生活为何物。等进了大学,就像王思涵一样根本无法和同学进行人际交流和沟通,同时在大学生眼里,他(她)还只是个孩子,没有共同语言,久而久之,就会被完全地孤立起来。而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很难走得太远,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正如专家所言,在一个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神童”背后,掩藏的是可怕的功利教育。这种教育的功利思想,不仅体现在家长身上,还同样体现在学校和教师身上。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眼下仍然大行其道的应试教育体制。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孩子的分数往往成为家长和学校用来炫耀的一种脸面和功绩。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一个个为了分数疲于奔命,只为满足家长和学校的虚荣心。

  一旦脱颖而出成为“神童”,便会成为众人眼中艳羡的焦点,成为别的孩子争相效仿的对象。然而,这种在功利教育下培养出来的“神童”,缺乏的却是最基本的人文素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带来显而易见的影响。

  譬如“神童”王思涵因为不懂地理、政治,导致多门学科零分,最终被退学。这个现代版“伤仲永”的悲剧,说明了功利教育只能培养出畸形的人才,尽管这样的人才最初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却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容易过早地凋零。同时,这样的“神童悲剧”也应该让家长们和学校及早警醒,必须尊重客观教育规律,莫再制造“悲剧神童”了。(来源:江南时报)

 
编辑:贾靖峰】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