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大旱之时说水利:落实水利建设10年规划注意三点

2011年02月17日 09:1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立春之后,雨水之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迎来了2010年一冬无雪后的初次降雪。尽管雪量不大,但对山东、河南、河北等旱情严重的地区来说,总算稍缓了一些旱情。

  据说,去冬以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由气象干旱加剧转变为农业干旱的危情,有可能影响今年的夏粮收成,并已经引起国际市场的粮价波动。为什么几个月老天爷不下雨不下雪就出这么大问题?看来,是水利建设跟不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真是一点不假。

  中国是农业古国,对于水利与农业的关系,古代先民就有很深刻的认识。在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在我国最早的地理学文献之一《禹贡》以及《山海经》、《水经注》、《汉书·沟洫志》等大量文献中,记载了共工治水、大禹治水的故事;记载了我国、也是世界有确切穿凿纪年的第一条大型运河,长约150公里的邗沟(在今日扬州附近)的修建;记载了战国时期雄心勃勃的魏惠王为称霸中原,在公元前361年大兴水利,所修的历史上著名的鸿沟水运枢纽,还有更为雄心勃勃的秦始皇在公元前214年建成的灵渠以及郑国渠、白渠。当然,不能忘记至今仍在发挥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航运等作用的四川都江堰,不能忘记对成都盆地老百姓有功的李冰父子。人们也不能忘记今天还在通航的京杭大运河,甚至无法忘记领头开凿这条大运河的那位皇帝。

  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其政权强盛时期,无不重视水利。比如,明朝永乐至嘉靖的100多年间,持续不断地进行太湖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利设施修建,湖泊清淤,河道疏浚,逐渐使江浙一带成为鱼米之乡。清朝康乾年间,更是看重水利。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目的之一就是考察沿途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维护情况。当时,朝廷任命的水利工程“总指挥”,基本上是一品、二品大员,享受省部级待遇,其工作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总体而言,旧中国的水利建设十分落后,稍有天灾,便成大祸。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水利建设作为大事来抓。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黄河、淮河、海河等大江大河的治理,遍及各地的水库堤坝的修建,三门峡、青铜峡、葛洲坝、三峡等大型水利枢纽的修建,使全国水利工程基础得以奠定。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由于但我国农业投资始终不足,基础性的水利建设长期存在“历史欠账”。在农村,国家的水利补贴农民享受不到,许多农田离水利设施“最后一里地”的问题解决不了,一旦遭遇多年不遇的旱灾、涝灾,农业“靠天吃饭”的尴尬仍旧显露无遗。

  所幸的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水利建设的力度,提出今后10年水利建设投入翻番的要求,表明了决心。上面有了决心,接下来就看下面怎么干了。其实,修水利这事肯定没有修高铁那么复杂。最主要的无外乎三点:一是科学规划,科学施工,拿出些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之类的智慧,确保工程设施质量可靠,作用明显。二是各级领导要亲自抓好这件大事,要有大禹“身执耒臿,以为民先”,“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牺牲精神。三是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让一家一户承包了土地的农民拧成一股劲,让水利建设的受益者参与其中,先投入建设,再分享其成。(高初建)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