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多因素致供不应求 夏季“电荒”始袭浙江企业

2011年05月12日 08:00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5月10日,杭州最高气温超过36℃,和气温飙高一样出人意料的还有——杭州当天很多居民小区遭遇拉闸限电。刚进5月就拉闸,这在很多杭州人的记忆里还从未有过,预示着今年用电形势很不乐观:浙江省电力公司表示,今年全年季节性较长时段性电力供应紧张已成定局,预计在迎峰度夏时,全省电力缺口将超过350万千瓦。事实上,近三个月来,淡季缺电现象已让浙江很多地区的大量企业面临“开三停一”、“每周停二”的尴尬。不少人为此担忧,浙江今夏可能会重演2003年、2004年的“电荒”。

  淡季缺电形势严峻

  刚进5月就开始拉闸限电,杭州老百姓纷纷质疑:等真到了夏天怎么办?杭州电力公司也很无奈:10日那天气温过高,当天,杭州最高用电负荷达649万千瓦,实际缺电水平已高达100万千瓦,是近年来少有的严重用电缺口。

  不仅是杭州。这两三个月来,在用电大户云集的金华地区,“电荒”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不少企业只能通过柴油发电机自行发电来解决难题。据永康五金城世纪工具公司负责人介绍,不论是国产还是进口,是新机还是二手机,中国科技五金城市场上的发电机组,最近成了永康五金制造企业的抢手货。

  在绍兴,从3月2日到3月23日,柯桥供电分局区域共拉电9天,累计拉电291次,单日最多的一天拉电57次。 3月26日,因用电趋紧,该县启动了最大缺口40万千瓦的有序用电新方案。

  在“伞业之都”上虞市崧厦镇,镇长章瀚介绍,从3月份开始,当地就实施了“开三(天)停一(天)”的限电措施,实施办法是按照线路拉停,“一拉,整条线上的工业、居民、单位用电一起停掉。 ”

  “形势确实很严峻。即便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整个‘十一五’期间,也不曾在淡季像这样缺电的。 ”浙江省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副主任戴彦介绍,处于经济复苏中的2010年,直到8月才启动D级有序用电方案。而今年仅一季度,浙江全省被限制用电的企业就达到了50多万户次。

  多种因素导致供不应求

  缺电问题简单说就是电力的供应与需求不匹配。企业家们关心的是,这种“错配”是阶段性现象还是作为经济大省的浙江出现电力供求转向的一种信号?

  今年缺电如此来势汹汹,戴彦分析,主要是因为用电增长过快。一季度,浙江统调电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以4月25日为例,浙江全省电网统调最高用电负荷为3669.3万千瓦,而去年同期则只有3094.7万千瓦,用电增长600多万千瓦。与此同时,新增供电能力却远远跟不上需求增长。浙江今年共新增装机容量260万千瓦。然而,从去年3月份以来,浙江增加的用电负荷却有600万千瓦左右。

  “可以说,现在省电力统调的所有可运行发电机组,我们都已尽最大程度去挖掘供电能力,但缺口仍在。”戴彦说,现在,浙江每天都在到处买电。根据浙江省电力公司提供的数据,25日,该省最高受电达820.4万千瓦。而去年同期,浙江的外购电仅为702.9万千瓦。

  相关人士分析,今年以来加剧浙江电力供需紧张形势的其他因素也比较突出。年初以来,浙江省降雨量与往年相比大幅下降,地方水电机组发电量同比减少48.62%。 1至3月,受煤价高企影响,全省地方火电机组发电量52.7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3%,远低于全社会用电增幅。此外,天然气气源不足和国际油价上涨制约了现有机组发电能力。

  引发节电和电价改革

  据浙江电力部门预测,今年浙江省统调最高负荷将超过5000万千瓦,极限最大供电能力为4650万千瓦左右。到迎峰度夏期间,将出现350万千瓦以上的供电缺口,若出现大容量发电机组故障或持续极端天气,缺口还将拉大。

  戴彦表示,浙江每年夏冬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已成常态,今夏可能会重演2003年、2004年的“电荒”。因此,实施有序用电常态化管理,有效削减、转移高峰负荷需求,才是电力可持续发展之道。

  缺电的日子里无疑要节电。绍兴柯桥2800多个工业用户这样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很多企业严禁“长明灯”,要求行政部门电脑不待机,也有很多企业给大机器装变频器来节电。

  绍兴新发印染公司设备部经理沈继钢告诉记者,为了节电,公司目前正在与北京一家企业洽谈节电器项目,“按公司日用电量8万千瓦时计算,每天可节约0.6万千瓦,按每千瓦0.74元计算,公司正常运作一年内就可以收回投入。 ”

  绍兴市电业局相关负责人同时指出,由于煤电价格矛盾,如今发电企业深陷发电越多亏损越多的悖论,发电企业生产积极性或多或少会受影响,应抓紧时机推进电价改革。 本报记者 吴长亮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