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能源危机成为全球焦点 谁是化石能源“替身”

2011年05月20日 15:59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电荒”,一个人们已然习以为常的名词。随着全国用电高峰的来临,“电荒”又一次像季节轮回一样走向我们的生活;而且,“电荒”范围不断扩大,淡季“电荒”的现象也开始出现。

  近日,国家电监会举行了《2010年度电力监管年度报告》发布会,据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发电量为422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85%,比上年提高8.18个百分点。在总发电量中,火电发电量为34145亿千瓦时、水电发电量为6863亿千瓦时、核电发电量为768亿千瓦时、风电发电量为502亿千瓦时;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0.76%。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耗量随之增加。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并且有可能在三到五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由于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缺口十分明显,“能源危机”因之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人们关注的焦点。停电、气荒、油价高涨等,无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能源危机”?化学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新能源发展前景如何?核能利用又将何去何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郭玉国研究员,将为我们详细解答这些问题。

  ———— 专家解读 ————

  发展新能源相对减少化石能源的需求

  “中国的能源需求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急剧增长的。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而且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我国化石能源的生产量相对不足,因此,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国际市场的能源供给。然而,国际能源市场充满了不稳定因素,比如,中东局势造成的油价波动就会影响中国的石油供给,进而给经济社会带来很大的冲击。为缓解世界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各国科学家都在努力研究,积极寻找、开发利用新能源。”郭玉国研究员这样说。

  新能源,指的是传统能源之外的、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各种能源形式,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

  郭玉国研究员表示,“大力发展新能源,能够相对减少中国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的比例,也能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经济安全。此外,新能源还具有清洁程度高、环境污染少的特质。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促进其推广应用,是应对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培育经济增长点的重大战略选择。”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化学

  谈到化学与能源的关系,郭玉国研究员说:“化学是新材料发展的源泉,在科学发展史上,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取得过很大的成就。其实,能源利用过程就是能量的转化过程,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柴草等常用能源所提供的能量都是随化学变化而产生的,多种新能源的利用也与化学变化有关。能源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学过程,能源消费的90%以上都依靠化学技术。”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控制低品位燃料的化学反应,使我们既能保护环境又能降低能源成本,这是化学面临的重大课题。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以化学为核心的技术的发展,在研制功能转换材料,提高转换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都需要化学研究的突破。”郭玉国研究员这样说。

  核电发展不能因噎废食

  一段时间以来,在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之下,核电作为一种成熟、高效的清洁能源,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中国的核电产业起步较晚,错过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核电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我国核能利用的安全性更有保障。由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带来的灾难影响,在这之后建成的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便采取了较高的安全标准。

  日本福岛核泄露危机发生之后,全球范围的核电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人们不得不再次思索“核能利用,何去何从”这个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法国目前共有19座核电站,58个核反应堆,提供全国80%左右的电力供应。法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对核电依赖程度最高,核电工业也是最发达的国家。据报道,日本发生核泄漏事故之后,法国报纸推出民意测验,民调显示,高达74.25%的人选择应该继续利用核能。反观德国,与德国的核能发展史一直相伴随的便是反核史。德国人对核电站的恐惧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强的,调查显示,有73%的公民倾向于停止使用核电。

  “在核电发展上,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郭玉国研究员表示,“中国还是要继续发展核电,不过前提当然是要‘确保安全’。我们要吸取前苏联、日本核泄漏事故的教训,充实论证核电发展规划与核安全规划,在核电站的设计、选址、建造、运行等方面都要保证安全性。中国的核电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核电发电量仅768亿度,只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82%。从世界能源发展的长远趋势来看,核能意义深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