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 如何有效遏制铅污染?

2011年06月24日 15:46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铅污染等重金属污染事件近年来频发,企业未落实相关规定违法违规生产、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发展、相关部门监管及应对不力、职工卫生防护意识薄弱等成为主要原因。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如今,很多地方环保部门已经开始积极行动,对铅等重金属污染开展了全面彻底的排查、整治、预防工作。笔者认为,唯有找出问题根源,做好积极应对,才能减少铅污染事件的发生。

  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公众是环境保护的直接受益者,对环境保护反应最迅速、态度最坚决、力量最强大,环保工作应尽量取得公众支持。西方发达国家在环评、审批及监管环节,采用公众参与和同行评议的体制:一个项目的环境评价,除商业涉密外全部公开;评审及审批环节不仅有第三方专家的参与,也有与项目相关的公众代表参与;每个项目的审批和污染监管问题的解决,都要召开数个公众代表听证会,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平衡各方利益,在确保公众利益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通过。我们同样可以尝试,在环评编制、审批及日常监管过程中多增加征求公众意见环节,扩大公众参与决策的比例,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和作用,增强公众与地方政府、排污企业之间的环境博弈能力,让公众的监督成为做好环评、实施审批、开展监管的动力和压力。

  建立污染源监管长效机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很多地区均开展了大规模的铅酸蓄电池企业整顿工作。如浙江省环保厅在国家“六个一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八个一律”要求,半个月之内进行了3轮地毯式排查。浙江省查实的273家铅蓄电池企业,已有250余家被关停整顿,比例高达92%,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清理之彻底,前所未有,堪称一场“环保治铅风暴”。专项整治行动确实雷厉风行,效果明显,但是,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仅靠短期的“运动式”治理,无法根除污染后患。因此,在日常监管方面,应该探索建立对包括铅污染在内的众多污染源监控的长效机制。在工作中,要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监测效率,加强日常监管,充分发挥倒逼机制,迅速淘汰落后产能,督促企业提升科技和工艺水平,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唯有建立污染日常监管的长效机制、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才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实现标本兼治。

  加快环境应急队伍建设,大力提升环保应急能力。铅污染事件暴露了地方环境应急管理能力的薄弱。地方各级政府应按照《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的要求,加大对地方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在人员、装备和机制建设上下功夫,以规范和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为核心,不断加强机构建设,逐步建立起一支业务精、能力强、装备好的环境应急管理队伍,大幅提高地方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纪检监察工作,预防腐败渎职现象。一些干部因铅污染事件被问责,主要是存在失渎职问题。环保领域纪检监察工作应充分关注岗位失职、渎职问题。要深入开展调研,积极把握易发腐败和失职、渎职问题的重点环节,创新防控方式。大力开展岗位廉政及渎职风险排查等专项活动。采取绘制权力运行图、查找渎职风险、明确个人职责、区分风险等级等方式来开展风险排查,有效规避失职、渎职风险。逐步健全预防失职、渎职机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的作用,开展教育、排查和督促工作。通过落实有效制度、组织履职测评、定期排查风险、及时提醒干预等手段,帮助广大干部认识失职、渎职严重后果,确立防范意识,提升履职的责任心和危机感,全力遏制腐败及失职、渎职案件的发生。深化系统作风建设,提升能力素质。通过深化作风建设和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严治庸懒散问题,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解决一些干部办事拖拉、推诿扯皮、失职渎职等问题。以提高能力、提升效能、化解矛盾为重点,提高正确执行政策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能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